简介
《我和冤种兄弟在大秦搞基建》中的吕堃唐强是很有趣的人物,作为一部历史脑洞类型的小说被兴奋的野猪描述的非常生动,看的人很过瘾。《我和冤种兄弟在大秦搞基建》小说以173723字完结状态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喜欢看这本小说。
我和冤种兄弟在大秦搞基建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魏梓捡的腿伤,如同给格物院高速运转的齿轮里扔进了一把沙子。那令人牙酸的摩擦声并非来自机器,而是来自每个人的心底。欢脱喧嚣的气氛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带着愧疚和反思的静默。
吕堃几乎住在了魏梓捡养伤的那间土坯房里,亲自换药、喂饭,看着那曾经能扛起巨木、如今却缠满麻布、形状扭曲的左腿,心如刀绞。魏梓捡倒是想得开,反过来安慰他:“堃哥,真不碍事!俺这身板,少条腿也能蹦跶!总比那些死在北疆的弟兄强多了。”可他越是这般憨厚豁达,吕堃就越是自责。
唐强也收敛了所有浮夸,默默扛起了格物院的日常运转。他不再琢磨“帝婿”或者“创收”,而是像个真正的管家一样,精打细算着每一份资源,确保前线所需的箭簇、甲片和改良弩机能稳定供应。偶尔,他会搬个小马扎坐在魏梓捡床边,跟他讲讲外面的趣闻,或者抱怨某个铁官又开始抠抠搜搜,试图用他特有的方式驱散阴霾。
青禾的眼睛总是红红的,除了协助吕堃处理一些技术记录,大部分时间都默默帮着照顾魏梓捡,洗衣、做饭,把那份朦胧的情愫和担忧都化作了细致的行动。
皇帝的“望远镜”与“火炮”执念
北疆的捷报并未因魏梓捡的受伤而中断。蒙恬不愧是名将,在获得了望远镜带来的视野优势和格物院提供的部分精良装备后,逐渐掌握了战场主动权。他利用 improved 侦查,精准捕捉匈奴部落的迁徙路线和聚集地,打了几场漂亮的歼灭战,捷报雪片般飞回咸阳。
秦始皇嬴政的心情大好,对格物院的“贡献”愈发看重。尤其是那“千里镜”(望远镜),简直成了他的新宠。他不仅要求格物院加紧制作,配发给前线高级将领,自己更是时常拿着把玩,站在高高的章台宫上,眺望远方,仿佛目光已能穿透山河,直达塞外。
“吕爱卿,‘及远之雷霆’(火炮),进展如何?”一次召见中,嬴政摩挲着手中的单筒望远镜,再次问起了这个让吕堃头大的项目。
吕堃心里叫苦不迭,只能硬着头皮回答:“回陛下,此物关键在于……管壁需承受极大之内压,且需解决气密与引火之难题。以现有之铁料与工艺,尚难以打造合格之管身,臣……正在尝试不同之铁范铸造与锻打之法,然……成品率极低,且多有炸膛之险。”
他说的都是实话。没有无缝钢管技术,没有高强度合金,想造出合格的火炮身管,在这个时代难于登天。他已经偷偷尝试了好几种方法,包括失蜡法铸造、多层铁箍加固等,造出来的管子不是砂眼遍布就是厚薄不均,稍微加大点火药剂量测试,结果不是“噗”一声哑火,就是直接炸成一堆废铁,差点又伤到工匠。
嬴政闻言,眉头微蹙,但并未动怒,只是淡淡道:“既有险阻,更当尽力攻克。朕知此物非比寻常,若能成,则我大秦军威,天下何人能挡?一应所需,尽管开口。”
话说到这个份上,吕堃知道,这火炮项目是绝对不能停了。他谢恩退出,心里盘算着,是不是该把重点从“大型火炮”暂时转移到更现实一点的“单兵火器”或者……“爆炸物投掷”上?
“摔炮”的灵感与“没良心”的雏形
就在吕堃为火炮焦头烂额时,一次意外给了他灵感。
一个负责配制火药的年轻工匠,在搬运一小袋颗粒化火药时,不小心将袋子掉在地上。袋子破裂,火药洒出,其中几颗颗粒被一块小石子撞击,竟然发出了轻微的“啪”的爆鸣声,还冒出了一小撮火花!
这现象引起了吕堃的注意。他立刻意识到,这是火药颗粒受到撞击摩擦引发的微小爆炸!虽然威力可以忽略不计,但……如果能把这种“敏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呢?
他想起了小时候玩过的“摔炮”。原理不就是将敏感度较高的炸药(通常是雷酸银或氯酸钾+赤磷)与砂石混合,用纸包裹,依靠撞击引爆吗?雷酸银和氯酸钾他搞不出来,但黑火药本身,通过调整颗粒大小、湿度和掺杂极细的砂砾,是不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拟这种效果?
他立刻带着几个可靠工匠开始了试验。经过无数次调配、封装、摔打(过程相当提心吊胆),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相对安全的配比和封装方式——将特定粒度的黑火药与细石英砂混合,用韧性较好的油纸紧紧包裹成小指节大小的圆柱体,封口处留出一点引火药。用力摔向坚硬地面,就能发出响亮的爆鸣声并伴有火光!
这东西杀伤力几乎为零,但声响效果极佳!吕堃将其命名为“惊雀符”,本想用来吓唬鸟雀保护庄稼,但唐强一看,眼睛就亮了。
“堃子!这玩意儿好啊!”唐强拿着一个“惊雀符”,兴奋地说,“你想想,两军对垒,突然往匈奴马群里扔几百个这玩意儿,噼里啪啦乱响带冒火,那些没听过这动静的战马,还不得炸了营?!”
吕堃一想,有道理啊!这算是原始的心理战和扰乱战武器了!成本低,制作相对简单,安全性也比直接玩大炮高得多。他立刻将“惊雀符”的制作列入优先项目,并开始小批量生产。
同时,他也没有放弃大型爆炸物的研究。受“惊雀符”的启发,他改进了之前那个容易漏气的陶罐炸弹。他让人烧制了一种厚壁、小口的陶罐,内部先用泥浆涂抹增加气密性,然后填入颗粒化黑火药和大量铁蒺藜、碎铁片,引信也做了防水和防潮处理。这种罐子重量很大,需要靠投石机抛射,吕堃将其戏称为“没良心罐”,意指其靠破片和冲击波杀伤,极其不人道。
北疆的“声光盛宴”与蒙恬的谢礼
第一批数千枚“惊雀符”和数十个“没良心罐”被紧急运往北疆。
不久后,一份来自蒙恬军中的特殊战报送到了咸阳,抄送格物院。
战报中详细描述了一次经典的伏击战:秦军利用望远镜提前发现了一支匈奴主力骑兵的动向,预设埋伏。当匈奴骑兵进入包围圈后,秦军并未立刻弩箭齐发,而是首先由隐藏在两侧的掷弹兵(临时训练的)奋力向匈奴马群中投掷了数百枚“惊雀符”!
刹那间,匈奴军阵中如同过年般热闹,噼里啪啦的爆响连绵不绝,火光闪烁,硝烟弥漫!从未经历过这等“声光盛宴”的匈奴战马顿时惊了,希津津嘶鸣,人立而起,互相冲撞践踏,阵型大乱!
紧接着,秦军弩箭如同疾风骤雨般倾泻而下,专射混乱中的骑士。同时,几架配重式投石机将沉重的“没良心罐”抛向匈奴后队。陶罐凌空爆炸(成功率大概只有一半),破片四射,虽然直接杀伤有限,但那巨大的声响和恐怖的杀伤方式,进一步加剧了匈奴的恐慌!
此战,秦军以极小代价,歼敌数千,俘获战马无数,取得了北伐以来最大的一场胜利!
蒙恬在战报最后,特意提到了格物院提供的“新式响器”与“爆裂陶罐”,称其“于扰敌乱阵,有奇效”,并附上了一批缴获的匈奴宝刀、皮裘作为谢礼。
消息传开,格物院再次成为焦点!连一向严肃的丞相李斯,都在朝会上公开称赞格物院“巧思妙想,助战有功”!
秦始皇更是龙颜大悦,对吕堃和唐强(魏梓捡仍在养伤)大加赏赐,并正式将“惊雀符”和“爆裂陶罐”(他没用“没良心”这个名)列入大秦制式装备序列,要求扩大生产。
荣光下的阴影与未来的抉择
格物院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工匠们走路都带着风,唐强又开始琢磨着扩大生产规模,甚至想搞个“格物院附属工匠学堂”培养人才。
吕堃却高兴不起来。他拿着蒙恬送来的谢礼——一把镶嵌着宝石的匈奴贵族弯刀,手指拂过冰冷的刀锋,仿佛能感受到战场上的血腥与杀戮。
“惊雀符”和“没良心罐”的成功,意味着他亲手将更有效率的杀人工具送到了这个时代。科技树的点亮,每一步都伴随着越来越多的鲜血。这与他和兄弟们最初只是想“种田”、“搞建设”的初衷,似乎越来越远。
他去看望魏梓捡。魏梓捡的精神好了很多,已经能拄着吕堃给他设计的简陋拐杖下地活动了。他看着吕堃带来的战报和赏赐,憨厚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好啊!打得好!让那些胡虏再不敢来!”
但当他试图用那条伤腿支撑身体时,脸上瞬间闪过的痛苦和无奈,还是被吕堃捕捉到了。
“老魏,”吕堃声音低沉,“我们弄出来的这些东西……杀了很多人。”
魏梓捡愣了一下,随即摆摆手:“堃哥,你想多了!咱们不杀他们,他们就来杀咱们的百姓!俺觉得没错!要是俺腿还好着,俺也想去前线,亲手砍几个胡虏!”
吕堃看着魏梓捡清澈而坚定的眼神,一时无言。在这个时代,战争的逻辑就是如此简单粗暴。他的现代思维与这个铁血时代的价值观,产生了激烈的碰撞。
夜晚,吕堃独自一人站在院子里,望着星空。系统界面在脑海中浮现,科技树上,“能量应用-化学能”分支因为火药的实战应用而变得更加明亮,其下甚至隐约出现了“爆破工程”、“推进技术”等更高级的灰色图标。而那个终极目标“击败三体文明”,依旧如同星辰般遥远。
他知道,他已经无法回头。格物院与大秦的命运已经绑定,战争的机器一旦开动,就不会轻易停止。他所能做的,就是尽量掌控技术发展的方向,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并……为那个看似荒诞的终极目标,积累尽可能多的资本。
“强哥,”吕堃找到正在核对物资清单的唐强,“接下来,除了保证军需,我们得开始考虑点别的了。”
“别的?啥?”唐强抬起头,有些疑惑。
“比如,怎么让消息传得更快?怎么让粮食产得更多?怎么让路修得更好?”吕堃缓缓道,“战争终会结束,但大秦要走的路,还很长。”
唐强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明白了……堃子,你是对的。光会打仗不行,还得会过日子。”
吕堃的目光再次投向北方。蒙恬的胜利只是阶段性的,与匈奴的战争还远未结束。而格物院在这条用科技武装帝国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前路漫漫,既有荣光,更有无尽的挑战与道德困境,在等待着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