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文学
一个专业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3章

第4章

城西,一处毫不起眼的院落。

这里就是朱夜口中,李三负责的“特殊业务”据点。

账房里,烛火通明。桌子上堆着的不是铜钱,而是一张张银票,最大面额的有一千两,最小的也有一百两。

管事老何看着这满桌的银票,手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他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

“东家……这……这就是五万两?”他的声音都在发颤。

“准确说,是五万三千七百两。”朱夜手里拿着炭笔,正在一张纸上飞快地记录着什么。

他面前的账本,分成了两部分。左边是“应收”,记录着每个会员预定了什么,金额多少。右边是“已收”,记录着今天收到的定金。

这种复式记账法,是他教给核心手下的记账方式,比大明普遍使用的流水账要清晰直观得多。

李三站在一旁,脸上是毫不掩饰的崇拜。他比老何更清楚东家的手段。从一开始,东家就算到了官府会查封店铺,也算到了可以利用这件事来做文章。

“东家,您真是神了!我今天去送那些卡片的时候,好几家一开始还犹豫呢,一听说咱们的店被封了,您急需用钱周转,下一批货能不能到都难说,他们反而急了,当场就开了银票,生怕自己的名额被别人抢了。”李三兴奋地说道。

朱夜笑了笑,停下笔。

“这不叫神,这叫人性。”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夜色。

“我卖的不是镜子和香水,我卖的是‘稀缺’,是‘身份’。金陵城里的有钱人,他们缺一面镜子吗?不缺。他们缺的是一面别人没有的镜子。他们花的钱,买的是在别人面前炫耀的资格。”

“我还要谢谢咱们的皇太孙殿下。”朱夜的语气里带着一丝嘲讽,“他这一封店,正好帮我把这个‘稀缺’的故事讲得更圆满了。官方认证,货源紧张,随时断货。这比我自己喊破喉咙去吆喝,可管用多了。”

老何和李三听得似懂非懂,但他们明白一点:东家把一件天大的坏事,变成了一件天大的好事。

“东家,那我们接下来怎么办?”老何问道,“铺子还封着呢。而且……应天府那边,万一真的查出点什么……”

“税务的账,我早就让账房做平了,天衣无缝。至于囤积居奇,我施粥的米都来自我自己的粮铺,这是以实际行动赈灾,谁敢说我哄抬物价?”朱夜的语气很平静,“他们查不出实质性的东西。但他们不会善罢甘休的。”

他转过身,看着李三。

“我猜,他们下一步,会从我的‘海贸’上动手。”

李三心里一紧:“东家,我们根本就没……没有船队啊。”

这是他们最大的秘密。所谓的“海外奇物”,根本不是从海上运来的。玻璃镜、香水、甚至那个准备献给皇帝的放大镜,都是朱夜依靠自己脑子里的化学和物理知识,在城外一个绝对机密的工坊里,带着几个最忠心的工匠,一点点烧制、调配出来的。

这个时代的工艺水平虽然落后,但只要掌握了核心原理,制造出一些超越时代的小玩意,并不算太难。这才是他真正的“降维打击”。

“我知道没有。”朱夜的嘴角勾起一个弧度,“所以,他们什么也查不到。他们越是查不到,就会越是疯狂,也越会相信我背后有一个庞大的走私网络。”

“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他们以为我的根基在海上,所以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追查虚无缥缈的船队上。而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差,把真正的‘根基’,扎得更深。”

他看着桌上那五万多两银票,眼神明亮。

“这笔钱,不是用来享受的。老何,你明天开始,在城南、城东再物色几个地方,我要开新的米铺。铺子要比四海通更大,货要更全。等风头一过,我要让金陵城的百姓知道,我朱夜的米铺,不是一家,而是很多家。”

“李三,”他又转向另一个人,“你拿着这笔钱,去把城郊的那个废弃瓷窑买下来。再多招一些可靠的工匠,我要扩大生产。镜子,香水,还有更多的新东西,要源源不断地造出来。”

“他们想断我的现金流,我偏要让我的现金流,变成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

交代完这些,朱夜拿起一张卡纸和一支炭笔,坐回桌前。

“东家,您这是在写什么?”老何好奇地问。

“我在设计我们的下一个产品。”朱夜头也不抬地说道,“镜子和香水,只能赚女人和富人的钱。我要赚的,是全天下人的钱。”

他在纸上,画出了一个奇怪的轮廓,旁边写下两个字。

“肥皂。”

就在这时,一个负责守夜的伙计匆匆跑了进来。

“东家!外面……外面有几个人,说是……说是锦衣卫!”

锦衣卫!

这三个字像是一盆冰水,兜头浇在了老何和李三的头上。

老何的脸瞬间就白了,嘴唇哆嗦着,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他只是个本分生意人,这辈子见过的最大的官就是应天府的捕头,锦衣卫这种只在传说中听过的凶神,突然找上门来,他魂都快吓飞了。

李三的反应要快一些,他下意识地往前一步,挡在了朱夜和门口之间,手已经按在了腰间的短刀上。他的眼神里充满了警惕和一丝决绝。

整个屋子里的气氛,因为这三个字,瞬间凝固了。

唯有朱夜,依旧坐在桌前,连头都没有抬。他手里的炭笔还在那张画着“肥皂”草图的纸上慢慢移动,仿佛完全没有听到伙计的报告。

“慌什么。”

他淡淡地开口,声音不大,却像一根定海神针,让惊慌失措的老何和李三都莫名地镇定了一些。

“来了多少人?穿的是什么衣服?为首的人长什么样?”朱夜一边继续画着图,一边不紧不慢地问道。

那伙计被朱夜的平静感染,也稳住了心神,连忙回道:“回东家,来了四个人,没有穿飞鱼服,都穿着黑色的短打劲装,但腰牌是锦衣卫的没错,小的偷偷看过。为首的是个三十多岁的汉子,脸上有一道疤,看着很不好惹。他们没硬闯,就在院子外面等着,说要见您。”

没穿飞鱼服,说明不是公开执行公务。

没有硬闯,说明不是来抓人的。

点名要见自己,说明目标明确。

朱夜在心里迅速分析着。

这和他预想的不太一样。他以为会是应天府的人,或者东宫的卫率,气势汹汹地来找茬。没想到,来的居然是锦衣卫,而且是以这种相对“温和”的方式。

这就很有意思了。

锦衣卫是皇帝的耳目,理论上只对皇帝一人负责。朱允炆虽然是皇太孙,但想调动锦衣卫,尤其是在没有明确旨意的情况下,去对付一个商人,还没那么大的面子。

那么,他们是为谁而来?

答案只有一个。

朱夜停下了笔,将那张画着草图的纸,不紧不慢地折好,揣进怀里。

“看来,我们的‘金陵会’,不仅惊动了东宫,也惊动了皇城里的那位啊。”他自言自语道。

他站起身,拍了拍李三的肩膀,“把刀收起来。人家是客,我们不能失了礼数。”

他又看向老何,“老何,你去泡一壶最好的茶来。记住,用我们自己的茶叶,别用外面买的。”

老何虽然还是紧张,但看东家这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也只好定了定神,连声应着去了。

“走吧,李三,我们去会会这几位贵客。”

朱夜整理了一下衣衫,当先走出了账房。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