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如果你喜欢都市日常小说,那么这本《九零:职场小白?不,我是预判大佬》一定不能错过。作者“寂灭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关于陈潜的精彩故事。本书目前连载,赶快开始你的阅读之旅吧!
九零:职场小白?不,我是预判大佬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红星水泥厂,这颗曾经被誉为“赤江县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的国营大厂,如今正以一种决绝而悲壮的方式,宣告着自己的病入膏肓。
消息像插上了翅膀,一夜之间传遍了整个县城。
第二天一早,县委大院的气氛就变得异常凝重。来来往往的干部们脚步匆匆,脸上都带着严肃的表情,连平日里的说笑寒暄都消失了。
县委书记李建国,提前一个小时就召开了紧急常委会。会议室的门紧紧关闭着,但即便隔着厚厚的门板,似乎也能感受到里面压抑得快要爆炸的氛围。
陈潜一夜未眠。他没有去关注外面的风声鹤唳,而是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那堆旧档案之中。他知道,工人卧轨只是表象,根子,还是在厂子本身。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先挖出病根。
上午十点,紧急常委会结束。
几乎是同时,一辆挂着省城牌照的黑色桑塔纳轿车,缓缓驶入了县委大院。车门打开,走下来一位与这座小县城格格不入的年轻女性。
她约莫二十四五岁,留着一头利落的短发,穿着一身得体的米色风衣。她的五官精致,眉宇间却带着一股英气和不容小觑的锐利。她手中拿着一个记者证和一个小巧的采访本,目光冷静而审视地打量着眼前这栋略显陈旧的办公楼。
她就是《安南日报》的记者,苏晚萤。
前世,陈潜与她相识于微末,最终相濡以沫,成为了一生的伴侣。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眼前这位看似柔弱的女子,骨子里却有着怎样强大的正义感和“不达真相誓不罢休”的执拗。
她是记者,但更像一名战士。
而对于此刻的赤江县领导班子来说,这位不请自来的“战士”,无疑是一朵美丽而又棘手的玫瑰。
她的到来,意味着红星水泥厂的危机,已经从一个地方性的稳定事件,上升到了可能被全省关注的舆论焦点。
县委宣传部和县委办的人,立刻如临大敌地迎了上去。
负责接待工作的,正是秦卫国。而秦卫国身后,则跟着脸色极为难看的综合股股长,张浩。
“苏记者,欢迎,欢迎!我是县委办公室主任秦卫国。一路辛苦了!”秦卫国伸出手,脸上带着公式化的热情。
“秦主任,您好。”苏晚萤与他握了握手,开门见山地说道,“想必我的来意,省里已经和你们沟通过了。关于红星水泥厂的事情,我需要了解第一手的真实情况。”
她的语气,客气,但坚定,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秦卫国心中暗叹一声“来者不善”,但脸上依旧笑容不减:“当然,当然。我们县委县政府的态度是公开、透明的,绝对全力配合苏记者的采访工作。我们已经安排好了,先请苏记者到招待所休息一下,中午我们为您接风洗尘,下午,由我们宣传部的同志陪同您,听取一下相关部门的情况汇报。”
这是一套标准的官方接待流程,核心思想就一个字——“拖”。通过吃饭、汇报、陪同等一系列程序,将记者的采访,牢牢地控制在官方预设的框架之内,让她听到的、看到的,都是经过“筛选”的信息。
然而,苏晚萤显然不吃这一套。
她微微一笑,说道:“秦主任,感谢您的热情安排。不过接风洗尘就不必了,我们新闻工作,时间就是生命。我现在就想去水泥厂的现场看一看,听一听工人们的声音。”
一句话,就将秦卫国的“太极推手”给顶了回去。
秦卫国的笑容僵了一下,但很快又恢复如常。他看了一眼身后的张浩,说道:“张股长,你是综合股的股长,水泥厂的改革方案也是你们股牵头起草的,情况你最熟悉。就由你,代表我们办公室,全程陪同苏记者,一定要做好服务工作,满足苏记者的一切合理采访需求。”
这个任务,像一块烫手的山芋,被秦卫国精准地扔给了张浩。
陈潜远远地看着这一幕,心中不由得佩服秦卫国的“老辣”。
让张浩去接待,有三重用意:第一,张浩是“戴罪之身”,这是给他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看他能不能处理好。如果处理好了,说明他还有点能力;如果处理不好,那正好,新账旧账一起算。第二,水泥厂的方案本就是张浩写的,让他去面对记者,出了任何问题,他都责无旁贷。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秦卫国隐约觉得苏晚萤不好对付,他不愿意自己亲自上阵,陷入被动的局面,便让张浩这个“马前卒”去探探虚实。
张浩显然也明白自己的处境。这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火坑。他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接了下来。
他连忙换上一副最真诚的笑容,走到苏晚萤面前:“苏记者,您好,我是张浩。您放心,我一定全力配合您的工作。不过,厂区那边现在工人们情绪比较激动,场面很混乱,为了您的安全考虑,我们是不是先……”
“张股长是吧?”苏晚萤打断了他的话,目光锐利地看着他,“我的安全,我自己负责。工人们的情绪越是激动,就越说明问题严重,我作为记者,就越有责任去现场。请吧。”
她做了一个“请”的手势,态度坚决,不容置喙。
张浩碰了一鼻子灰,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只能尴尬地笑着,引着苏晚萤朝停车的方向走去。
陈潜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嘴角露出了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
他知道,以张浩那种官僚、僵化的思维方式,去应对苏晚萤这种刨根问底的记者,必然会是一场灾难。
果不其然,下午四点多,张浩就回来了,脸色比锅底还黑。
办公室的李姐,悄悄地凑到陈潜身边,压低声音,绘声绘色地讲起了下午发生的“战况”。
“你是没看见啊,那个省城来的女记者,真厉害!张股长带她去了厂区,想让她在外面看看就行了,她非要往工人堆里钻。张股长安排了几个‘听话’的工会干部想跟她汇报,她理都不理,直接就找那些情绪最激动的工人代表去聊了。”
“张股长想拦,人家一句话就把他噎回去了,说‘张股长,您是在妨碍新闻采访吗?’”
“后来去了厂史馆,张股长想让她看看厂子以前多辉煌,转移一下注意力。结果人家根本不看那些奖状,专门盯着仓库里那些积压的、生了锈的设备问,问得张股长哑口无言。”
“最后,张股长想请她去县里最好的饭店吃饭,你猜人家怎么说?人家说,‘工人们连饭都快吃不上了,我吃不下。’然后自己掏钱,就在厂门口的小饭馆,要了一碗面条!”
李姐说得眉飞色舞,办公室里几个偷听的人,都露出了想笑又不敢笑的表情。
张浩这次,真是丢人丢到家了。
陈潜静静地听着,心中却毫无波澜。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他知道,苏晚萤这朵“棘手的玫瑰”,已经彻底撕开了赤江县官方试图捂住的盖子。而张浩的失败,则为他递上了一份完美的“投名状”,创造了一个绝佳的登场时机。
夜幕再次降临。
陈潜将自己整理了一天一夜的资料,在脑海中重新梳理、串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闭环。
然后,他铺开稿纸,拧开钢笔,开始书写。
他的笔尖,在稿纸上飞快地移动着,发出“沙沙”的声响。他写的不是枯燥的资料汇编,而是一份有血有肉、有理有据、足以改变红星水泥厂命运的深度调研报告。
报告的标题,他早已想好——
《关于盘活红星水泥厂存量资产与推动技术转型实现产业自救的可行性报告》
这份报告,将是他送给苏晚萤的“弹药”,是他献给县委书记李建国的“投名状”,更是他自己,在这盘官场棋局上,落下的第一颗至关重要的棋子。
窗外,月凉如水。
办公楼里,只剩下陈潜这一盏孤独而又明亮的灯火。
这一夜,注定无人安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