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备受书迷们喜爱的历史古代小说,红楼武神:庶子封王路,由才华横溢的作者“青一阵白的伊希斯”倾情打造。本书以贾琰秦可卿为主角,讲述了一个充满奇幻与冒险的故事。目前这本小说已经更新124476字,喜欢这类小说的你快来一读为快吧!
红楼武神:庶子封王路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第十一章:积功晋升,暗香浮动
黑风坳一战,虽规模不大,却因其干净利落、以极小代价取得完胜,加之贾琰在此战中表现出的悍勇、机变与临阵决断之能,迅速在剿匪偏师中传扬开来。
领军参将得知详情,尤其是听闻贾琰乃冯唐亲自点派而来,更是对其刮目相看,在呈报给兵部及冯唐的军功文书上,毫不吝啬地大书特书,将贾琰列为首功。
捷报传回神京,冯唐览毕,抚须微笑,对左右道:“吾未尝看错人。此子果是可造之材,非止匹夫之勇。”心中对贾琰的评价更上一层楼。
有了黑风坳的功绩打底,贾琰在军中的地位悄然发生变化。不再是单纯凭借冯唐赏识的“关系户”,而是真正凭军功赢得了上下一致的认可。张奎对其更加倚重,常将一些重要的侦缉、突击任务交予他这一哨。
接下来的数月,剿匪战事时有发生。贾琰率领麾下二十锐卒,时而如尖刀般突袭匪巢,时而如猎犬般追踪流寇,屡立战功。他不仅自身勇不可挡,更在实战中飞速成长,逐渐摸索出带兵之道,懂得如何发挥手下每个人的长处,如何利用地形,如何激励士气。他赏罚分明,爱惜士卒,却又要求极其严苛,麾下军士对其既敬且畏,凝聚力极强。
期间,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遭遇险情,被大股流寇围困于一处荒村,血战半日,方等到援军;也曾因情报失误,误入陷阱,伤亡数名弟兄。每一次挫折,都让贾琰更加沉稳,反思总结,汲取教训。
血与火的淬炼,使得贾琰迅速褪去最后一丝稚嫩,成长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基层军官。他的名声,也随着一次次胜利,在陕北剿匪军中传开,“贾队正”之名,渐显分量。
冬去春来,陕北大局渐定。剿匪偏师凯旋回京。
兵部叙功,贾琰因功擢升,授从七品翊麾校尉,实授把总,可独领一队百人兵马。虽官阶依旧不高,但已是从普通军士迈入了军官行列,意义非凡。冯唐将其正式调入京营精锐“虎贲营”中任职。
消息传回荣国府,再次引起波澜。
贾母听闻孙儿立功升官,虽仍是武职,但毕竟是朝廷正经的军官,脸上终于有了些真切的笑容,吩咐下去:“琰哥儿在外辛苦,如今又升了官,他院里一应用度,再添三成。等他回府,摆一桌家宴,替他贺一贺。”态度已是大为缓和。
王夫人心中堵得如同塞了一团棉花,却再也无法明面打压,只能在暗中气得肝疼,对周瑞家的抱怨:“不过是剿了几个毛贼,侥幸得了些功劳,尾巴便翘到天上去了!武夫粗鄙,能有什么大出息!”然而,这话她自己说着都觉底气不足。
贾政心情更是复杂难言。儿子凭军功升官,他这做父亲的,于公于私,似乎都该高兴。但一想到儿子走的终究是“歧路”,那份别扭便挥之不去。最终,他只是淡淡对王夫人说了句“知道了”,并未有其他表示。
最兴奋的莫过于赵姨娘和贾环。赵姨娘恨不得拿个大喇叭在府里宣扬,走路都带风,对着贾环更是恨铁不成钢:“我的儿!你看看!你看看你三哥!同样是爷们的种子,你怎么就……你但凡有他一星半点,我也不用受这窝囊气了!”贾环又是嫉妒又是郁闷,却也无话可说。
贾琰并未立刻回府享受这份“荣耀”。他先是前往神武将军府拜谢冯唐。
冯唐在书房接见了他。看着眼前肤色黝黑、目光沉静锐利、周身带着一股洗练煞气的年轻将领,冯唐眼中满是欣慰。
“不错。陕北数月,未负老夫所望。”冯唐语气平和,“军中升迁,首重军功。你此番积功升至把总,乃实至名归。然切记,位愈高,责愈重。虎贲营乃京营精锐,非剿匪可比,其中关系错综复杂,更需谨言慎行,用心带兵,莫要坠了老夫的名头。”
“末将谨遵大将军教诲!必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贾琰恭敬应道。他知道,冯唐的提携之恩,重于山岳。
“嗯。”冯唐点点头,似不经意间问道,“你如今已升任把总,也算立业。可有考虑成家之事?军中将领,家室安定,方能心无旁骛。”
贾琰微微一怔,未料到冯唐会问及此事,略一沉吟,坦然道:“回大将军,末将志在军旅,欲先立稳脚跟,再图其他。且婚姻之事,需父母之命,末将……暂无暇顾及。”他心中莫名闪过巷中那惊鸿一面的绝美身影,随即又被压下。眼下,绝非考虑儿女私情之时。
冯唐看了他一眼,不再多言,勉励几句后,便让他退下。
贾琰回到京营为他安排的单独营房,虽依旧简陋,却比之前与士卒同住时好了许多。他并未沉迷于升官的喜悦,而是立刻开始熟悉虎贲营的军务、人员以及京营的运作规则。他知道,新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就在贾琰于军中稳步扎根之际,神京城内,工部营缮郎秦业府上。
秦可卿正于闺房中刺绣,窗外春光正好,几只雀儿在枝头嬉闹。
丫鬟瑞珠脚步轻快地进来,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低声道:“小姐,小姐!听说……听说那位贾公子,从陕北立了大功回来了!还升了官呢!如今是京营虎贲营的把总老爷了!”
秦可卿捻着绣花针的手微微一顿,长长的睫毛轻颤了一下,却没有抬头,只轻轻“嗯”了一声,仿佛并不在意。
瑞珠却兀自说道:“外面都传遍了!说贾公子在陕北如何神勇,带着几十人就端了上百人的匪寨,杀得流寇望风而逃……都说他是天上的武曲星下凡呢!”她语气中充满了与有荣焉的兴奋,毕竟,那位“武曲星”可是受过她家小姐恩惠(虽然是以老爷的名义),且与小姐有过一面之缘的。
秦可卿依旧低着头,专注地看着手中的绣绷,只是那白皙如玉的耳垂,却悄然染上了一层淡淡的粉色。她脑海中,不由再次浮现出那个雨巷中沉稳如山、徒手擎住巨箱、于万军瞩目下昂然而立的青衫少年身影。
原来……他叫贾琰。
原来……他竟这般厉害。
她心中微微泛起一丝涟漪,有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有对他建功立业的隐隐欣喜,有对他那般人物的好奇,也有一丝莫名的、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怅惘。那样的人物,如同翱翔九天的鹰,与她们这些困于深闺的女子,似乎是两个世界的人。
“瑞珠,”她终于抬起头,容颜依旧倾国倾城,神色却已恢复平静,“休要胡言乱语。贾公子立功升迁,是他的本事。与我们……并无干系。日后莫要再打听这些外间的事了。”
瑞珠见小姐似乎不喜,连忙噤声,吐了吐舌头:“是,小姐。”
秦可卿重新低下头,看着绣绷上那对即将完成的交颈鸳鸯,却久久未能落针。
春光悄无声息地流入窗棂,温暖而静谧。深宅内外,各自波澜。贾琰于军中崭露头角,步步为营;而那份始于巷中的微妙缘分,似乎也在这春光里,悄然滋生,等待着未知的将来。
贾琰的崛起,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一圈圈扩散,悄然改变着许多人的命运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