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如果你喜欢阅读种田小说,那么一定不能错过百年穿途,归乡拓富路。这本小说由知名作家鹤言笙创作,以姜砚禾为主角,讲述了一段充满奇幻与冒险的故事。小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让读者们沉浸其中,难以自拔。目前,这本小说已经更新102635字,快来一探究竟吧!
百年穿途,归乡拓富路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入冬的第一场雪来得猝不及防,细碎的雪沫子打在村委会的玻璃窗上,簌簌地响。屋里生着炭火,铁炉子烧得通红,映得满屋子人脸上都泛着暖烘烘的光。长条木桌周围挤满了人,合作社的社员几乎都来了,连腿脚不便的三婆都让三叔公扶着,坐在最靠里的板凳上。
姜砚禾站在桌前,手里捧着一卷图纸,指尖因为紧张微微发颤。图纸上是农业集团设计的加工厂效果图,白色的厂房线条简洁,旁边画着循环水处理系统的示意图,用红笔标着 “零排放” 三个大字。
“…… 情况就是这样。” 她清了清嗓子,声音在喧闹的屋里显得格外清晰,“这家集团愿意出八成资金,跟咱们合建大米加工厂,做米粉、米酒这些深加工产品。建成后,咱们的大米能增值三成,还能解决村里二十个人的就业。”
话音刚落,屋里就炸开了锅。
“加工厂?那得占多少地?” 二柱子第一个站起来,他刚分到合作社的分红,正打算开春盖新房,“别是要占咱的好田吧?”
“就是,建工厂哪有不污染的?” 角落里有人搭腔,“到时候废水往鱼塘里排,鱼虾死光了咋办?”
张寡妇抱着刚会跑的孙子,孩子的小手在她怀里抓着炭火盆边的铁网,被她轻轻拍开:“我倒觉得是好事。咱这米是好,可光卖原粮挣不了几个钱。做成米粉米酒,能多卖不少呢,娃他爹的医药费就不愁了。”
“可污染咋办?” 有人追问,“前几年邻村建了个农药厂,河水都变绿了,地里长的菜都没人敢吃。”
屋里的议论声越来越大,分成了两派。支持的人大多是家里有难处、急需用钱的,反对的则多是像二柱子这样,担心破坏土地和环境的。
姜砚禾没说话,等屋里的声音小了些,才展开手里的另一张图纸:“大家看,这是选址图。工厂选在村东头的荒坡上,那里以前是采石场,早就废弃了,不占耕地。”
她用手指点着图纸上的废水处理区:“这是三级沉淀池,还有生物过滤系统,处理过的水能直接用来浇树。烟囱上装了净化装置,不会冒黑烟。我跟集团签了协议,要是环保不达标,咱们有权单方面终止合作。”
“说得轻巧。” 老李头猛地磕了磕烟袋锅,火星子溅在炭灰里,“真建起来了,他们还能听咱的?资本的嘴,骗人的鬼!我活了七十岁,就没见过建工厂不毁地的。”
他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得不少人心里打鼓。老李头是村里的主心骨,一辈子守着土地,最见不得糟蹋耕地的事。前几年有人想在河边建养鸡场,就是被他带着人拦下来的。
姜砚禾望着老李头,知道他的顾虑不是没道理。在未来星港,她见过太多资本为了利益破坏生态的事,那些被污染的土地,几十年都恢复不过来。
“李爷爷,我懂您的意思。” 她走到老人面前,蹲下身,声音放轻了些,“所以我才坚持要合作社占股五十一,要把环保条款写进合同里。这工厂不是他们说了算,是咱们说了算。”
她从帆布包里掏出一份文件,递到老李头手里:“这是省环保厅的预评估报告,他们说这个设计方案能达到国家最高环保标准。张教授也看过,说这套循环系统很先进,废水能变成有机肥,反哺稻田。”
老李头眯着眼,借着炭火的光慢慢翻看报告,手指划过 “生态循环”、“零排放” 这些字眼,眉头皱得紧紧的。他不识字,但认得报告上鲜红的公章,知道这不是瞎编的。
哑巴叔突然站起来,走到墙角,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起来。他画得很快,粉笔末簌簌往下掉,转眼间就画出了工厂的轮廓:厂房旁边是稻田,废水管道通到鱼塘,烟囱里飘出的不是黑烟,而是带着稻穗图案的云彩。
最后,他在工厂和稻田之间画了个大大的箭头,箭头旁边写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字:“共生”。
屋里一下子安静了。村民们看着黑板上的画,又看看姜砚禾手里的图纸,眼神渐渐变了。哑巴叔虽然不会说话,却最懂土地,他的画比千言万语都有说服力。
“我看行。” 三叔公突然开口,他扶着三婆,声音有些沙哑,“砚禾丫头不是那种只顾眼前的人。她折腾这大半年,哪样不是为了村里好?荒坡闲着也是闲着,建个工厂试试,总比守着穷日子强。”
“我也同意。” 张寡妇把孩子递给旁边的妇女,站起身,“我家那三亩地,今年收的稻子够吃了,就盼着能多挣点钱,给娃他爹换个好轮椅。”
二柱子挠了挠头,看着黑板上的画,又看了看姜砚禾:“真不占好田?真不污染?”
“真的。” 姜砚禾肯定地说,“选址我去看过三次,荒坡上全是石头,种不了庄稼。等工厂建起来,我请你去当保安队长,盯着他们排污,行不?”
二柱子被逗笑了,挠着头坐下:“那成,我信你一回。”
老李头把报告放在桌上,磕了磕烟袋锅,没说同意,也没说反对,只是对姜砚禾说:“把合同给我看看。”
姜砚禾连忙递过合同,老人戴上老花镜,一个字一个字地看,手指在 “环保”、“耕地保护” 这些条款上反复摩挲。炭火噼啪作响,屋里静得能听见窗外的雪声。
过了足足半个时辰,老李头才放下合同,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合同我看过了,字儿写得挺清楚。但丑话说在前头,要是敢糊弄村里人,敢坏了咱的地,我这把老骨头就躺在工厂门口,谁也别想开工。”
“您放心,李爷爷。” 姜砚禾郑重地说,“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老李头没再说啥,起身往屋外走。三叔公连忙扶他,老人摆摆手,自己推开屋门,雪沫子顺着门缝灌进来,他却像是没察觉,一步步往家走,背影在雪地里拉得老长。
屋里的人看着他的背影,心里都松了口气。张寡妇笑着说:“李爷爷这是同意了。”
“可不是嘛,他要是不同意,早把桌子掀了。” 有人接话,屋里顿时响起一阵笑声。
姜砚禾看着窗外的雪,心里暖烘烘的。她知道,这只是开始,建工厂的过程中还会有很多困难,但只要大家心齐,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哑巴叔走到她身边,指着黑板上的画,又指了指窗外的雪,意思是等雪化了,春天来了,就能开工了。
姜砚禾点点头,望着黑板上那个 “共生” 的箭头,突然觉得,未来的样子,就像这雪后的天空,虽然现在还看不清,但只要往前走,总会亮起来的。
炭火还在烧着,映得满屋子人脸上都带着笑意。有人开始讨论谁去工厂上班,有人盘算着米粉米酒能卖多少钱,还有人说起了开春的种植计划,声音里都透着盼头。
雪还在下,但似乎没那么冷了。风从门缝里钻进来,带着点薄荷的清香 —— 那是去年栽在田埂上的薄荷,虽然叶子枯了,根却还在土里,等明年开春,又会冒出新的绿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