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文学
一个专业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3章

周大海盯着手中的烫金请柬,眉头皱成了一个”川”字。请柬上印着”杭城第一中学退休教师联谊会”几个大字,落款是他执教三十年的老学校。

“老周,发什么呆呢?”李桂芳端着刚洗好的葡萄走进客厅,”谁寄来的?”

周大海迅速把请柬塞进报纸下面,”没什么,广告而已。”

李桂芳狐疑地看了丈夫一眼,但没有追问。她放下水果盘,风风火火地走向门口,”我和舞蹈队去彩排,晚饭你自己解决。”

门关上后,周大海重新拿出请柬,轻轻抚过上面凸起的烫金字体。退休三年了,这是他第一次收到正式聚会邀请。按理说他应该高兴,可胃里却像塞了块石头般沉重。

楼上传来的脚步声打断了他的思绪。齐伟提着相机包下楼,看见周大海独自坐在客厅,点头致意:”周老师好。”

“出门工作?”周大海随口问道。

“嗯,给杂志拍一组西湖晨景。”齐伟看了看表,”还早,先去吃个早饭。”

周大海突然站起来,”一起吧,我也饿了。”

小区门口的早餐店里,两人面对面坐着。周大海点了豆浆油条,齐伟要了碗小馄饨。

“最近忙吗?”周大海问。

“还行,接了几个商业拍摄,够交房租了。”齐伟笑了笑,”周老师最近在忙什么?”

“退休老头能忙什么?”周大海自嘲地摇摇头,”买菜,看电视,等你李阿姨差遣。”

齐伟敏锐地注意到老人语气中的落寞,但没有多问。两人安静地吃完早餐,临别时,周大海突然说:”齐伟啊,有空来家里喝茶,我有些…书法问题想请教你。”

齐伟略显惊讶,但很快点头答应:”好的,周老师。”

周大海回到家,径直走向书房——那个他退休后很少进入的房间。书架上整齐排列着各类文学教材和参考书,桌面上积了一层薄灰。他从抽屉深处取出一卷宣纸和毛笔,小心翼翼地铺开。

退休前,周大海是杭城一中语文教研组组长,市级优秀教师,学生眼中的”儒雅先生”。粉笔字漂亮到常常被学生偷偷模仿,板书设计还被年轻老师当作范本学习。可退休后,他突然失去了那个站在讲台上挥洒自如的自己,变成了一个普通的、日渐衰老的老头。

书法是他最近才拾起的爱好,一种试图找回”提笔如有神”感觉的尝试。但独自练习总不得要领,笔画僵硬,结构松散,远不如当年的板书来得流畅。

“见笑了。”周大海对着空荡荡的书房喃喃自语,提笔写下”老骥伏枥”四个字,却怎么看都觉得别扭。

晚上十点,周晓琳加班回来,发现书房还亮着灯。她轻轻推开门,看见父亲正伏案疾书,地上散落着几十张写废的宣纸。

“爸,这么晚还不睡?”

周大海吓了一跳,慌忙用书本盖住正在写的字,”马上就睡,你先去吧。”

周晓琳注意到父亲反常的举动,但没有多问。回到自己房间,她给齐伟发了条微信:”我爸最近有点奇怪,你知道怎么回事吗?”

齐伟很快回复:”他今天约我讨论书法,可能只是重拾爱好?”

周晓琳盯着手机屏幕,若有所思。父亲退休后一直郁郁寡欢,如果有人能让他重燃热情,未尝不是好事。

第二天是周六,周晓琳难得睡了个懒觉。起床时已近中午,家里静悄悄的。她揉着眼睛走向厨房,路过书房时听到里面传来低低的谈话声。门虚掩着,她好奇地凑近。

“这一竖要更有力,像这样。”是齐伟的声音。

“哎,老了,手腕没劲了。”父亲叹息道。

“不是力气问题,是方法。”齐伟的声音温和而坚定,”您看,转腕而不是用力压笔。”

周晓琳轻轻推开门缝,看到齐伟站在父亲身后,手把手教他握笔的姿势。父亲的表情专注得像个求知若渴的学生,完全不像平日里那个严肃的退休教师。

“爸?”周晓琳推门而入。

两个男人同时转头,周大海脸上闪过一丝慌乱,而齐伟则坦然微笑:”在给你爸上书法课。”

“我请小齐指导一下。”周大海解释道,语气中带着罕见的腼腆,”没想到他爷爷是书法协会的,家学渊源。”

周晓琳注意到书桌上整齐摆放着笔墨纸砚,还有几幅已经写好的字,笔力雄浑,完全不像是初学者的作品。

“爸,你写得很好啊!”她由衷赞叹。

周大海摇摇头,”还差得远呢。年轻时板书还行,真正书法是另一回事。”

“周老师进步很快。”齐伟拿起一张宣纸,”这个’永’字的结构已经很好了。”

周晓琳突然想起什么,”对了爸,你收到同学聚会的邀请了吗?”

周大海的身体明显僵硬了一下,”什么聚会?”

“昨天买菜碰到王阿姨,她说你们退休教师联谊会下周有个活动,还问我你去不去呢。”

“哦,那个啊…”周大海低头整理毛笔,”可能没空吧。”

周晓琳和齐伟交换了一个眼神。齐伟微不可察地摇了摇头,示意她别追问。

午饭时,李桂芳发现了丈夫的反常。

“老周,你饭量见长啊!”她惊讶地看着周大海添了第二碗饭。

“嗯,饿了。”周大海含糊地回答。

“下午我要去超市,一起吗?”

“不了,我…有事。”

李桂芳眯起眼睛,”什么事?”

“就是…有事。”周大海避开妻子的目光。

周晓琳在桌下踢了齐伟一脚,后者会意,开口道:”李阿姨,我下午约了周老师讨论摄影构图,想请他当模特。”

“啊?”李桂芳一脸狐疑,”老周当模特?”

“周老师的气质很适合人文摄影。”齐伟面不改色。

周大海感激地看了齐伟一眼,顺着说:”活到老学到老嘛。”

午饭后,李桂芳出门前把周晓琳拉到一边,”你爸最近不对劲,老往书房钻,还锁门!”

“妈,爸就不能有点私人爱好吗?”

“他该不会…”李桂芳压低声音,”网恋了吧?我听说现在老年人也玩那个什么…摇一摇!”

周晓琳哭笑不得,”妈!您想哪去了!”

“不行,我得弄清楚。”李桂芳下定决心,”下午我去超市,你盯着点你爸。”

结果下午李桂芳根本没去超市。她假装出门,实则躲在小区花园里,用望远镜监视自家窗户。当看到齐伟和周大海一起进入书房后,她更加疑惑了。

“两个大男人关在书房干什么?”她自言自语。

好奇心驱使她悄悄回家,贴着书房门偷听。里面传来低低的谈话声和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这次笔锋转得好。”齐伟的声音。

“多亏你指点。”父亲的声音透着罕见的愉悦。

李桂芳眉头紧锁,轻轻拧动门把手——锁上了!她心中的警铃大作,老周一辈子都没锁过书房门!

她蹑手蹑脚地找来备用钥匙,猛地推开门:”你们在干什么?!”

书房里的场景让她愣住了——周大海和齐伟站在书案前,周围铺满书法作品,墨香弥漫。周大海手中还握着毛笔,一滴墨汁因惊吓而落在宣纸上,晕开成一朵黑色的花。

“桂、桂芳?”周大海结结巴巴地说。

李桂芳的脸由红转白又转红,”你们…这是在练书法?”

齐伟忍住笑意,”是的,李阿姨。周老师最近对书法很感兴趣,我在向他学习。”

“他向你学习?”李桂芳指着丈夫,”老周,你不是说小齐找你当模特吗?”

周大海像个作弊被抓的学生般低下头,”我…我怕你笑话。”

“笑话什么?”

“笑话我一把年纪了还学这个…”周大海的声音越来越小。

李桂芳环顾四周,目光落在墙上一幅装裱好的作品上——”琴瑟和鸣”,笔力遒劲,落款是周大海。

“这是你写的?”她难以置信地问。

周大海点点头,”昨天写的,还不成熟…”

李桂芳突然红了眼眶,”你个死老头子!学书法有什么好瞒着的?我还以为你…”她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周晓琳闻声赶来,看到这一幕,顿时明白了七八分。她对齐伟使了个眼色,两人悄悄退出书房,把空间留给父母。

“我妈该不会以为我爸有外遇吧?”周晓琳小声问。

齐伟抿嘴一笑,”老年人的想象力很丰富。”

书房里,李桂芳抹着眼泪,”你知不知道我多担心?天天锁着门,神神秘秘的…”

周大海愧疚地搂住妻子,”对不起,桂芳。我就是…不想让人看到我写得那么差。”

“谁说你写得差了?我看比那些所谓的书法家强多了!”李桂芳挺起胸膛,”老周,下周同学聚会你去不去?”

周大海身体一僵,”还没想好…”

“去!必须去!”李桂芳斩钉截铁,”带上你的作品,让那些老同事看看,我家老周退休后更厉害了!”

周大海看着妻子闪闪发亮的眼睛,突然觉得那张请柬不再那么沉重了。

晚饭后,全家齐聚客厅。周大海难得地主动展示了他的书法作品,周晓阳夸张地鼓掌:”爸,您这是要当艺术家的节奏啊!”

“臭小子,少贫嘴。”周大海笑骂,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

周晓琳注意到齐伟安静地站在一旁,脸上带着满足的微笑。她悄悄靠近他,”谢谢你。”

“谢我什么?”

“让我爸重新找回自信。”周晓琳轻声说,”退休后他一直…很失落。”

齐伟摇摇头,”周老师本来就有才华,只是需要一点鼓励。”

“你总是这样。”周晓琳突然说。

“怎样?”

“看得到别人身上的光,却从不居功。”

齐伟愣了一下,镜片后的眼睛微微睁大,”这是我爷爷教我的——’好镜头不在技巧,而在发现美的眼睛’。”

周晓琳突然很想见见这位教出齐伟这样的孙子的老人,但她知道这不是该问的时候。

一周后,周大海穿戴整齐准备参加同学聚会。李桂芳特意给他买了件新衬衫,还逼着他带上两幅最好的作品。

“一定要给大家看看!”李桂芳一边整理丈夫的领子一边嘱咐。

周大海紧张地看着齐伟,”小齐,你真不跟我一起去?”

齐伟笑着摇头,”这是您的同学聚会,我去不合适。不过…”他从包里拿出一个小盒子,”送给您的。”

盒子里是一方上好的砚台,雕刻着松鹤延年的图案。

“这太贵重了!”周大海连连摆手。

“我爷爷留下的,他说好砚要赠知音。”齐伟真诚地说,”您用得上。”

周大海的眼圈红了,他紧紧握住齐伟的手,却说不出话来。

聚会结束已是晚上九点。周大海回来时,全家人都等在客厅。令人惊讶的是,他不仅带回了空的作品袋,还带回了一脸的笑容。

“怎么样?”李桂芳迫不及待地问。

“老张他们非让我留下那两幅字,说要挂在退休教师活动室。”周大海努力保持平静,但嘴角止不住上扬,”校长还请我下学期开个书法兴趣班。”

“太棒了!”周晓琳欢呼。

周晓阳竖起大拇指:”爸,您这是要当网红教师的节奏啊!”

周大海笑着拍了下儿子的头,然后转向齐伟,”小齐,谢谢你。老校长说我的字’有风骨’,这都是你的功劳。”

齐伟摇摇头,”是您自己的努力。”

夜深人静时,周晓琳起来喝水,发现父亲书房的灯还亮着。她轻轻推开门,看见周大海正专注地写字,台灯温暖的光晕笼罩着他,在墙上投下巨大的影子。

“爸,还不睡?”

周大海抬起头,脸上是久违的朝气,”练会儿字,马上睡。”

周晓琳走近,看到父亲正在临写《兰亭序》,笔走龙蛇,气韵生动。

“真好看。”她由衷地说。

周大海放下笔,若有所思,”晓琳,你知道我为什么一开始瞒着大家练字吗?”

周晓琳摇摇头。

“我怕失败。”周大海轻声说,”站在讲台上三十多年,习惯了做那个’无所不知的周老师’。退休后突然什么都不是了,连学个新爱好都怕被人笑话。”

“爸…”

“小齐说得对,学习不分年龄。”周大海笑了笑,”今天聚会上,老刘说他六十五岁开始学钢琴,现在已经能弹《梁祝》了。”

周晓琳突然明白,父亲找回的不只是书法这个爱好,更是继续成长的勇气。

“对了,”周大海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精美的邀请函,”市老年大学书法协会邀请我参加下个月的交流会,我想请小齐一起去,你觉得他会答应吗?”

周晓琳看着父亲期待的眼神,柔声说:”他一定会。”

回到房间,周晓琳给齐伟发了条微信:”我爸邀请你参加书法交流会,你去吗?”

回复很快到来:”当然,荣幸之至。”

周晓琳盯着手机屏幕,胸口涌动着一种温暖的情绪。这个闯入他们生活的安静男人,正在以他特有的方式,治愈着这个家庭的每一处细小伤痕。

窗外,一轮明月高悬,清辉洒在书房的窗台上,那里摆着一盆新添的文竹——周大海退休后养的第一株植物,正在月光下舒展枝叶。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