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文学
一个专业的小说推荐网站
大明:我的双穿门通现代小说,大明:我的双穿门通现代免费阅读

大明:我的双穿门通现代

作者:搬砖猫猫头

字数:510309字

2025-11-05 10:29:42 连载

简介

小说《大明:我的双穿门通现代》的主角是萧然,一个充满魅力的角色。作者“搬砖猫猫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世界。如果你喜欢历史脑洞小说,那么这本书将是你的不二之选。目前本书已经连载等你来读!

大明:我的双穿门通现代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同年七月,明军行进至煞胡原,俘获部分鞑靼部众。得知阿鲁台早已远遁,朱棣下令停止追击。在班师途中,明军顺势击溃了长期支持阿鲁台的兀良哈部,斩杀众多敌军,残余部众纷纷向明军投降。”

与前两次战果相比,此次征讨略显平淡。

“真叫人不痛快!这些蛮夷听到老四出兵就望风而逃!”朱元璋对这样的战果并不满意。

“父皇,四弟威名远扬,北元残部闻风丧胆也在情理之中。能让敌人不战而退,已经证明四弟的威慑力了。”朱标笑着宽慰道。

朱元璋微微颔首,“标儿言之有理。萧然,你接着说。”

“永乐二十一年七月,朱棣第四次亲征阿鲁台。九月,明军获悉阿鲁台部被瓦剌击败,部众四散,因此未发生大规模交战。十月,鞑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部归降,朱棣册封其为忠勇王,赐名金忠。十一月,明军凯旋回京。”

此次出征收获更为有限,与前两次辉煌战绩相比,更像是例行巡边。

萧然继续讲述:“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发动第五次北伐。起因是阿鲁台进犯山西大同等地。朱棣立即调集五省精锐集结待命。当探知阿鲁台逃往答兰纳木儿河后,明军全力追击。”

“受天气等因素影响,第五次北伐收效甚微。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朱棣在榆木川病逝,未能完成这次远征。”

听到这里,年轻的朱棣望向身旁的永乐帝,眼中充满敬意。这位 ** 毕生开疆拓土,最终马革裹尸。

朱元璋陷入沉默。得知朱棣病逝在远征途中,这位铁血 ** 也不禁动容。

他起身走到朱棣面前:“咱不怪你了,你…没让咱失望!”

面对这个用一生拓展疆土的子孙,即便是严苛的朱元璋也无法再责备。虽然尚未了解文治成就,但能支撑如此大规模的征战,国力之强盛可见一斑。

听到父亲的认可,朱棣眼眶泛红:“爹,儿臣…”

与朱允炆相比,朱棣的功绩显得格外耀眼。这种对比让朱元璋更加确信,当年的靖难之役对大明而言实属幸事。

“不必多言,这些年…辛苦了。”朱元璋拍了拍朱棣的肩膀。

“洪武年间大明疆域约四百万平方公里,至永乐时期已拓展至九百九十七万平方公里。”

萧然的话语让朱标、朱元璋以及小朱棣都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

凭借一人之力,竟使大明的疆域翻倍扩张。

“九百九十七万!”朱元璋也被这个数字震惊了。

“若算上青藏高原,再加上东南亚的’三宣六慰’,总面积超过一千二百万平方公里。”

听到这里,朱元璋和朱标已经有些麻木了。

这疆域,确实大得惊人!

“老爷子年号永乐,后世尊称他为永乐大帝。整个大明,能被称为大帝的仅有两人。”萧然看向朱元璋,”另一位便是开创大明的您,洪武大帝!”

“永乐大帝!”这个称呼让两个朱棣浑身一颤。

这是后世对他们的认可。

“永乐大帝!洪武大帝!”朱元璋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历史上广为人知的 ** ,还有汉武大帝刘彻。

汉武大帝为这个国家树立了前所未有的尊严。

他赋予了一个民族屹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为一个伟大民族永恒的象征。

他是首位以”罪己诏”自我反省的皇帝。

在历史上,他是少数能与秦始皇齐名的 ** 之一。

朱元璋心情愉悦,催促道:”萧然,继续讲!”

比起朱允炆那些令人血压飙升的事迹,朱元璋更愿意听萧然讲述朱棣的功绩。

“说到哪儿了?”萧然问道。

“说到对 ** 实行政教合一的政策。”朱标在一旁提醒。

萧然点点头,”在外交上,老爷子派遣郑和下西洋,促进中外友好往来。文化上,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营建北平 ** ……”

“下西洋做什么?咱不是已经实行海禁了吗?”朱元璋满脸疑惑,这与他的政策完全相悖。

早在洪武四年十二月,朱元璋就下令禁止沿海居民私自出海。

洪武十四年十月,他又重申禁令,严禁沿海百姓与海外诸国往来。

海禁几乎成了大明的一项祖制。

朱元璋对”海外贸易”可谓深恶痛绝。

一次禁令还不够,他多次重申,彻底断绝海上贸易的可能。

自唐朝起,华夏便与周边国家有着频繁的海上贸易,而负责此事的机构正是市舶司。

朱元璋登基后,先后于洪武三年和洪武七年两次裁撤市舶司,以此表明他禁海的决心。

洪武十四年,他再次下令,严禁沿海居民与外国人接触,这是他对海外贸易的第一次”鞭尸”。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更进一步,不仅禁止本国人出海,还严禁外国人入境,这是他的第二次”鞭尸”。

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颁布禁令,严禁百姓购买海外货物,此举犹如对前朝政策的再次否定。

洪武三十年,这位开国皇帝在临终前最后一次重申禁海令,彻底斩断了民间与外界的海上联系。

面对倭寇侵扰沿海的困境,朱元璋选择了最直接的海禁政策。

在这位出身农家的 ** 眼中,海外贸易对大明经济无足轻重。

重农抑商的思想根深蒂固,促使朱元璋采取了全面禁海的极端措施。

朱元璋的目光在两个朱棣之间游移。

“此乃祖制!”

“陛下,大明疆域不仅限于眼前所见。”萧然进言道。

“哦?”朱元璋从未深思过这个问题,”听爱卿之意,此事当利大于弊?”

“正是,此乃功在千秋之举。”

朱元璋兴致渐浓,”详细道来,若真有益处,朕即刻解除海禁,更当鼓励海上通商。”

“遣使西洋,可使大明在东南亚确立华夷秩序。船队彰显帝国威仪,辅以经济利益,朝贡体系将空前壮大。”

“开拓海贸能为大明带来新奇物产、原料与技术,促进手工业革新,充盈国库,振兴经济。”

“远航更能促进文明交融,助大明了解域外世界。郑和航程绘制的《郑和航海图》,乃当世最早航海典籍,堪称远洋珍宝。”

“永乐年间万国来朝,大明独步天下。”

“彼时经济腾飞,国势鼎盛,史称’永乐盛世’。”

“永乐盛世!”朱元璋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关键词。

“不错,自大唐开元之后,唯我大明再现盛世荣光。”

朱元璋眼中泛起兴奋的光芒。

【盛世的真谛,朱元璋心知肚明。

但凡盛世,必具以下特征:

政权稳固,吏治清明,民生安定;

经济繁荣,文化昌明;

军力强盛,边疆稳固。

如此盛世,千古难逢。

“老四!好样的!永乐盛世!”朱元璋越琢磨越欣慰,”先前听你提及《永乐大典》,这又是何等典籍?”

“《永乐大典》包罗万象,经史子集无所不纳,天文地理、医卜星相、释道技艺、农工百作,尽收华夏千年智慧。”

“这部旷世巨典乃人类史上最宏大的百科全书,正是永乐盛世的重要见证。”

《永乐大典》作为中华文明史上最宏大的典籍,堪称无价之宝。即便现存残卷,也蕴藏着文学、医学、语言等领域的珍贵遗产。

“永乐大典!”朱元璋眼中闪过好奇,”改日能否让朕一观?”

萧然无奈望向朱棣。

“儿臣定当呈上。”朱棣连忙应承。

“老四,你怀里抱着何物?”朱元璋注意到朱棣手中的锦盒。

“这是燕王殿下为皇上准备的贺礼。”萧然含笑作答。

“贺礼!”朱元璋立即起身,”快让朕瞧瞧!”

朱标与少年朱棣也凑上前来,都想看个究竟。

朱棣掀开盒盖,露出一个红薯与一个土豆。

朱元璋等人面露困惑。

“此乃何物?朕从未见过,莫非是药材?”朱元璋捻起土豆,联想到珍稀药材。

“陛下,这叫土豆,并非药材,而是粮食作物。”萧然解释道。

朱标好奇地拿起红薯,”这个呢?形似土豆,也是粮食吗?”

“此物名唤红薯,同样是粮食。”萧然继续解答。

“臭小子,带个土豆来作甚?”朱元璋翻来覆去也没看出特别之处。

朱棣同样不明就里,目光转向萧然。

萧然只得详细说明:”陛下,此物亩产可达三千五百斤。”

“什么?”朱元璋双手一颤,险些摔落土豆,”朕没听错?”

马皇后与朱标等人同样震惊不已。

这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畴。

据《河间志》记载,当时亩产不过三百斤左右。

这意味着同样土地能多养活十余倍人口!

朱元璋如获至宝,小心翼翼捧着土豆:”天赐祥瑞!真正的祥瑞!”

“有此神物,大明粮荒可解矣。”朱标难掩激动。

“百姓再不用忍饥挨饿了。”朱元璋凝视着土豆,深知其对农耕王朝的意义。

朝廷赋税必将倍增,国库也将日益充盈。

“这份贺礼当真贵重。”马皇后接过朱元璋手中的珍宝。

“那这红薯想必也非同寻常?”朱标指向手中的作物。

“最差亩产四千斤,精心栽培可达万斤之数!”

红薯的亩产量通常在4000斤左右,而市场上推广的脱毒红薯育苗技术能显著提高产量。

专家试验数据显示,脱毒红薯可使亩产提升至少80%,最低产量达5500斤,最高甚至突破9000斤。

萧然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让朱元璋震惊不已。

红薯的产量竟比土豆还要惊人。

朱元璋急切地从朱标手中接过土豆,呼吸急促:“此物真能亩产万斤?”

“大明或许达不到,但五六千斤应无问题。”

朱元璋眼中顿时闪过兴奋的光芒。

他一手握着土豆,一手拿着红薯,激动道:“咱已看到洪武盛世的景象!”

马皇后和朱标相视一笑。

“先生,如此高产的作物,味道如何?”马皇后询问。

微信阅读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