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备受瞩目的历史古代小说,贞观锦年,风起长安遇长乐,以其精彩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大量书迷的关注。作者桐二木以其独特的文笔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目前,这本小说已经连载。如果你喜欢阅读历史古代小说,那么这本书一定不能错过!
贞观锦年,风起长安遇长乐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马车行驶在平整的官道上,车轮碾过路面的石子,发出轻微的“轱辘”声。沈砚坐在柔软的锦缎坐垫上,看着对面的李丽质正低头拨弄着袖口的流苏,阳光透过车窗的纱帘,在她身上洒下一层淡淡的光晕,显得格外温婉。
“沈公子,你刚到长安,一路辛苦了。”李丽质抬起头,目光落在沈砚身上那件满是补丁的粗麻短褐上,眼中闪过一丝同情,“到了府中,我让人给你准备些干净的衣物和吃食,你先好好休养。”
沈砚拱手道谢:“多谢姑娘体谅,在下感激不尽。”他心中清楚,自己如今寄人篱下,言行举止必须谨慎,不能暴露自己的来历,更不能引起不必要的怀疑。
马车行驶了约莫半个时辰,终于抵达了“李府”。沈砚跟着李丽质下车,抬头望去,只见府门巍峨,门楣上挂着一块烫金匾额,上面写着“长乐坊府”四个大字——虽未直接写明“公主府”,但“长乐坊”三个字,已暗示了主人的身份。
府内雕梁画栋,曲径通幽,假山流水相映成趣,随处可见穿着整齐的侍女和护卫,言行举止都透着规矩。沈砚跟在李丽质身后,一边走一边观察,心中暗自感叹:不愧是皇家贵女的府邸,虽不及皇宫奢华,却也处处透着精致与气派。
“沈公子,这边请。”一个穿着青色襦裙的侍女走上前,对着沈砚行了一礼,“小姐吩咐了,给您安排了东厢房的住处,奴婢带您过去。”
李丽质对着沈砚笑道:“沈公子,你先去歇息,晚些时候我再来看你。”说完,她便带着另几个侍女朝着内院走去。
沈砚跟着侍女来到东厢房,房间宽敞明亮,陈设简洁却不失雅致:一张雕花大床,一张书桌,一把椅子,墙角还放着一个衣柜。侍女将一个包裹放在床上,笑着说:“公子,这里面是小姐让人给您准备的衣物,都是新做的,您先试试合不合身。奴婢去给您端些吃食过来。”
“有劳姑娘了。”沈砚道谢。待侍女离开后,他打开包裹,里面是一套月白色的圆领袍,布料柔软,针脚细密,还有一双黑色的布鞋。他换上新衣,只觉得浑身清爽了许多,原本虚弱的身体也似乎有了些力气。
不多时,侍女端着托盘进来,上面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粥,一碟青菜,还有一盘酱肉。沈砚早已饥肠辘辘,道谢后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米粥软糯香甜,酱肉肥而不腻,是他穿越以来吃的第一顿饱饭。
吃饱喝足,沈砚靠在椅子上休息,脑中开始盘算未来的计划。如今他虽暂时有了住处,但总不能一直依靠长乐公主,必须尽快找到谋生的法子。他想起自己的专业——考古学,虽然在这个时代用不上,但他脑子里储存的历史知识和现代技术,或许能派上用场。
“贞观六年,大唐的农业刚有起色,但农具还比较落后;漕运虽然通畅,但运输效率不高;还有纺织、冶铁等行业,都有改良的空间……”沈砚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他或许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引起官府的注意。
正思索着,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紧接着侍女的声音响起:“公子,小姐来看您了。”
沈砚连忙起身,只见李丽质提着一个食盒走进来,身后还跟着一个穿着灰色长衫的老者。“沈公子,你好些了吗?”李丽质笑着问道,将食盒放在书桌上,“我给你带了些点心,还有府里的郎中,让他给你看看伤势。”
那老者上前一步,对着沈砚拱手道:“老朽孙思邈,奉小姐之命,为公子诊治。”
沈砚心中一震——孙思邈?难道是那位被后世尊为“药王”的唐代名医?他连忙拱手:“原来是孙神医,在下沈砚,有劳神医了。”
孙思邈笑着摆了摆手,上前为沈砚把脉,又查看了他身上的伤口,点头道:“公子只是有些风寒,加上之前受了些外伤,并无大碍。老朽给你开一副药方,服上三剂,便可痊愈。”说完,他提笔在纸上写下药方,递给侍女,“按此方抓药,煎好后给公子送来。”
待孙思邈离开后,李丽质打开食盒,里面是一碟精致的桂花糕,还有一壶清茶。“沈公子,尝尝这桂花糕,是府里的厨娘刚做的。”她拿起一块桂花糕递给沈砚。
沈砚接过,放入口中,甜而不腻,带着淡淡的桂花香。“多谢姑娘,味道很好。”他笑着说道。
两人坐在桌前,随意闲聊起来。李丽质询问了沈砚的家乡和来长安的目的,沈砚都一一作答,只隐瞒了自己穿越的秘密。聊着聊着,话题渐渐转到了长安的近况上。
“如今长安虽太平,但城外的流民却越来越多,官府虽有救济,却也只是杯水车薪。”李丽质叹了口气,眼中带着几分忧虑,“我听父亲说,近日关中地区有些干旱,小麦长势不佳,若是再不下雨,恐怕会影响秋收。”
沈砚心中一动,关中干旱是贞观六年的一个重要事件,虽然最后并未造成大的灾荒,但也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他想起现代的节水灌溉技术,虽然不能完全照搬,但或许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改良方法。
“姑娘不必过于忧虑,”沈砚沉吟道,“关中地区虽干旱,但并非无计可施。在下曾在江南见过一种‘龙骨水车’,可以将低处的水引到高处灌溉农田,效率比人力灌溉要高得多。此外,还可以指导百姓在田间挖掘沟渠,储存雨水,以备不时之需。”
李丽质眼中一亮:“龙骨水车?还有挖掘沟渠储水?沈公子,你能详细说说吗?”
沈砚点了点头,拿起桌上的纸笔,一边画一边解释:“这龙骨水车由木架、齿轮、刮板等组成,通过人力踩踏或畜力拉动,带动刮板将水提升上来……至于沟渠,只需在田间挖出深浅适宜的沟壑,下雨时便可储存雨水,干旱时再用来灌溉。”
他画的图纸虽然简单,但结构清晰,李丽质一看便懂。“沈公子,你这个方法太好了!”她激动地说道,“若是能在关中推广,定能缓解干旱带来的影响。我明日便将你的建议告诉父亲,请他派人试验。”
沈砚笑着说:“姑娘过奖了,这只是在下偶然想到的法子,能否可行,还需实际试验。”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李丽质见沈砚面露倦色,便起身告辞:“沈公子,你好好休息,明日我再来看你。”
待李丽质离开后,沈砚靠在椅子上,心中有些激动。他没想到,自己随口提出的建议,竟能得到长乐公主的重视。这不仅是一个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更是他融入这个时代的第一步。他相信,只要自己继续努力,定能在这盛唐长安,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