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文学
一个专业的小说推荐网站
位面蚀免费阅读,位面蚀章节在线阅读

位面蚀

作者:刘璐92

字数:107708字

2025-10-18 10:16:51 连载

简介

喜欢科幻末世小说的你,有没有读过“刘璐92”的这本《位面蚀》?本书以林晓为主角,讲述了一个充满奇幻与冒险的故事。目前小说已经连载,精彩内容不容错过!

位面蚀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第一节:基石之始

大学的实验室里,阳光透过高窗,在弥漫着旧书籍、咖啡与焊锡烟尘的空气中投下斑驳的光柱。林国栋埋首于铺满桌面的草稿纸中,眉头紧锁,铅笔在纸上划出沙沙的声响,试图攻克一个关于量子隧穿效应与初步多维空间模型结合的难题。他性格沉稳,甚至有些沉闷,但每当沉浸于物理世界的精妙逻辑时,那双总是带着些许沉思的眼睛便会焕发出格外专注的光彩。

“师兄,你又钻牛角尖了!”一个清脆悦耳的声音像欢快的溪流般打破实验室的宁静。钟南荨端着两杯刚冲好的、冒着热气的咖啡走过来,将其中一杯稳稳放在他手边溅不起半点涟漪的桌面上,自己则利落地拉过旁边一把略显陈旧的木椅坐下,身体前倾,毫不客气地凑近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你看这里,这个耦合项,如果尝试引入一个非线性的相位因子进行微扰,是不是就能绕过这个让你卡住的发散点了?”

林国栋怔了一下,下意识地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镜,目光顺着师妹纤细手指指向的位置看去。刹那间,脑中仿佛有电光石火闪过,那个困扰他近半日的数学障碍,在钟南荨这看似随意却直指核心的点拨下,竟然真的显现出一条未曾设想过的路径。他抬起头,目光落在眼前这张洋溢着青春与自信的脸庞上。钟南荨是陈教授门下年纪最小的研究生,思维活跃跳脱,行事风风火火,有时略显急躁毛糙,但在理论物理领域却展现出惊人的直觉和天赋,常常能提出让师兄师姐们都为之侧目的新颖见解。

“谢谢你,南荨。”林国栋有些不好意思地低声说道,耳根微微发热。

“谢什么呀,共同进步嘛!”钟南荨笑得眉眼弯弯,像两弯新月,“陈教授不是总说,咱们搞理论物理的,尤其是在探索位面这种前沿得像是科幻小说的领域,就像是在黑暗的宇宙里摸索那些看不见的基石,一个人埋头苦干容易走火入魔,两个人互相印证,说不定真能撞出点亮未来的火花呢。”

就是从那个弥漫着咖啡香和灵感火花的下午开始,两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愈发频繁和深入。从实验室里关于模型构建的激烈争论,到图书馆角落对一篇晦涩论文的逐字推敲,再到校园那条栽满梧桐树的小道上关于宇宙、生命与一切的无尽漫步……对科学最前沿的共同痴迷,对解开未知奥秘的强烈渴望,以及那份在朝夕相处中悄然滋生、日渐茁壮的情愫,将这两个性格迥异却灵魂相契的年轻人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他们都深深折服于陈教授那些在当时看来极为大胆、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位面理论雏形,坚信在看似坚不可摧的日常现实之下,必然隐藏着更为深邃、更为浩瀚的物理规律等待揭示。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昔日的青涩学子已成长为研究所里能够独当一面的青年才俊。他们结了婚,有了一个温馨的小家,迎来了生命的延续——晓晓和久远。八岁的林晓已经会眨着乌溜溜的大眼睛,用奶声奶气的声音问爸爸:“位面是什么呀?是像积木一样一层一层叠起来的吗?”难得回家的国栋总会极其耐心地用最浅显的比喻尝试解释,看着女儿似懂非懂却充满无限好奇的模样,觉得生活中所有的疲惫与付出都充满了难以言喻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这份平静而充满希望的日常生活,被一份突如其来的、印着鲜红“绝密”字样和复杂编号的调令彻底打破。傍晚乌云遮蔽太阳,家里的气氛也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死寂。国栋和南荨匆忙回家却又异常沉默地收拾着极其简单的行装,几件换洗衣物、必不可少的专业书籍和笔记,他们的脸上交织着被委以重任的兴奋、对前路未知的紧张,以及面对即将与骨肉至亲长期分离的巨大不舍与沉重。

陈教授则站在门口,见证着这场离别。

“妈妈,你们又要出差了吗?这次要去很久很久吗?”八岁的林晓紧紧抱着怀里那只绒毛有些磨损的旧小熊,仰起小脸,大眼睛里盈满了不安的水光,怯生生地问道。

钟南荨蹲下身,强忍着在眼眶中打转的泪水,用力将女儿和站在一旁、已经初具少年模样、紧抿着嘴唇努力表现出坚强的林久远一起搂进怀里,声音抑制不住地哽咽:“晓晓,久远,爸爸妈妈……要去完成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可能……需要离开一段时间。你们要乖乖的,一定要听奶奶的话,好好吃饭,好好读书,知道吗?”她的拥抱那么紧,仿佛想将孩子们的体温和气息永远烙印在身上。

林国栋的大手沉重地落在儿子日渐宽阔的肩膀上,眼神中是儿子从未见过的、混合着嘱托与歉疚的复杂情绪:“久远,你长大了,是家里的小男子汉了。爸爸不在的时候,你就是家里的顶梁柱,要保护好妹妹,照顾好奶奶。”少年的肩膀在他掌心下微微一颤,随即挺得更直了些。

没有更多解释的机会,告别仓促得令人心慌意乱。门外响起了短促而克制的汽车喇叭声。一辆没有任何标识、车窗玻璃颜色深沉的黑色轿车,如同夜色中的幽灵,静静地停在巷口。国栋和南荨最后深深地看了孩子们和默默垂泪的老人一眼,拎起简单的行囊,毅然转身钻进了车厢。车门关上,发出沉闷的声响,隔绝了内外两个世界。轿车迅速驶离,甚至没有让家人送到大门口,尾灯很快消失在昏暗的街道尽头,只留下空荡荡的门口和难以排遣的失落。

接下来的旅程,完全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他们先是被专人护送到一处戒备森严的军用机场,登上一架没有任何舷窗、机身涂装也为暗色的中型运输机。机舱内灯光昏暗,只有仪表盘发出幽微的光芒,引擎巨大的轰鸣声不仅淹没了言语,也仿佛吞噬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漫长的飞行后,又是数小时在全封闭车厢内的颠簸。车厢内壁是冰冷的金属,没有任何窗户,看不到一丝外界的光线或景物,只有车轮压在显然并非平坦公路的路面上发出的单调而沉闷的声响。全程有表情严肃、一言不发的士兵陪同,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所有交谈都被严格禁止。陪伴他们的,只有那份贴身存放、分量千钧的保密承诺书,以及内心深处对科学探索无法磨灭的热爱与为国效力的责任感,这两者如同黑暗中的微弱烛火,支撑着他们面对这前途未卜的征途。

当车辆终于彻底停稳,沉重的、由特殊合金铸造的巨型闸门在液压装置的低沉轰鸣声中缓缓向两侧滑开时,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一座显然深埋于山腹之中的宏大地下研究所入口。冰冷的、泛着金属光泽的墙壁向前延伸,无处不在的监控探头和荷枪实弹、面无表情的警卫,营造出一种绝对掌控的氛围。空气里循环着经过多层过滤的、带着明显金属和机油气味的干燥空气。那道巨大的闸门在他们身后缓缓合拢,最终发出“轰”的一声沉闷巨响,仿佛彻底斩断了与过往平凡世界的一切联系。林国栋与钟南荨下意识地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震撼与决然。他们心中明白,从踏足这片神秘领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个人命运便已与这项绝密计划牢牢绑定,而对即将面对的是怎样的挑战、怎样的真相,他们此刻仍一无所知,唯有依靠彼此的扶持与那份最初的信念,一步步向前探索。

第二节:流浪的微光

凛冽的寒风如同无数把无形的小刀,刮过残破建筑物断裂的墙体,发出尖锐又如同呜咽般的呼啸声。在某个被战火遗忘的角落,林晓蜷缩在哥哥林久远同样单薄却努力为她撑起一方天地的怀抱里,冻得浑身止不住地瑟瑟发抖。奶奶为了保护他们而倒在血泊中那一幕,如同用最灼热的烙铁烫刻在她的视网膜上,无论睁眼闭眼,都无法摆脱。父亲、母亲、还有最后相依为命的奶奶……所有能称之为“家”的温暖与庇护,在短短时间内,被残酷无比的现实一一碾碎、剥夺。她的整个世界,仿佛瞬间坍缩成了无尽的、冰冷的废墟,弥漫着死亡的气息,以及眼前这个虽然同样瘦弱、衣衫褴褛,却始终拼命挺直脊梁,为她遮挡风雨的哥哥。

“哥……我们……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呀……”她的声音细若蚊蚋,被寒风撕扯得断断续续,里面充满了无法掩饰的恐惧和茫然。

林久远将妹妹搂得更紧了些,用自己那件早已破旧不堪、几乎无法抵御寒风的外套,尽力将妹妹瘦小的身躯包裹起来,尽管他自己也冻得嘴唇发紫,脸色苍白。他抬起眼,望向远处黑暗中那些零星闪烁的、无法分辨是遥远星辰还是更远处炮火余烬的光点,那双尚显稚嫩却已刻满风霜的眼睛里,闪烁着一种超越年龄的、近乎固执的坚毅。“别怕,晓晓。”他的声音因为干渴和寒冷而有些沙哑,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仿佛在宣誓,“只要哥哥还有一口气在,就绝对不会丢下你。我们……我们要想办法活下去,一直往南走,我听说……听说南边暖和,而且……那边可能没有战。”这“可能”二字,透露出他内心的不确定,但为了妹妹,他必须让这希望听起来无比真实。

逃亡的道路漫长而看不到尽头,每一步都踏在苦难与荆棘之上。他们依靠捡拾废弃房屋角落里可能残存的、早已变质或干硬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碎屑充饥,喝着从泥泞水洼中费力舀起、经过简单沉淀过滤的浑浊雨水解渴。白天,他们像受惊的小兽,警惕地避开可能还有士兵巡逻或设置关卡的主要道路,在断壁残垣和荒芜的田野间艰难穿行;夜晚,则努力寻找相对能遮挡风寒的角落——可能是半塌的窑洞,可能是废弃的农舍,相互依偎着用体温取暖。林久远几乎总是把找到的、相对完整或干净些的食物先塞给妹妹,自己则背过身去,啃食那些连他自己都难以辨认的、又干又硬的食物残渣,有时甚至是剥下树皮内侧勉强咀嚼。他凭借着惊人的求生本能和观察力,慢慢学会了辨认哪些野果或许可以果腹而无毒,如何根据植被的生长情况寻找地下水源,甚至在一次险些被不知从何处飞来的流弹击中的惊险经历后,他对危险的直觉也变得异常敏锐,总能提前察觉到一丝不对劲。

有一次,林晓或许是因为吃了不干净的东西,突然发起高烧,小脸烧得通红,浑身滚烫,意识也变得模糊不清,嘴里含糊地念叨着“妈妈”、“奶奶”。林久远心急如焚,毫不犹豫地背起妹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崎岖不平的废墟和荒野中艰难跋涉,寻找任何可能提供遮蔽和帮助的地方。他一边努力保持平衡,一边不停地跟背上昏沉的妹妹说话,声音因疲惫而颤抖,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希望:“晓晓,坚持住,你一定要坚持住!你看,天边已经开始发白了,天快亮了……等我们到了南方,找个有阳光、有土地的好地方,我们开一小块地,种点土豆,种点青菜……对了,还可以想办法养只小鸡,你不是一直说想要一只毛茸茸的小鸡吗?哥哥一定给你弄到……”他描绘的那些简单而美好的画面,尽管在当下看来遥不可及,却如同黑暗中的一丝微光,成了林晓在病痛和绝望深渊中唯一能紧紧抓住的精神稻草。

还有一次,他们意外撞见一伙正在废墟中搜刮物资、面目狰狞的掠夺者。林久远反应极快,一把拉住妹妹,险之又险地躲进附近一个狭窄阴暗、散发着霉味的废弃排水管道深处。两人紧紧靠在一起,屏住呼吸,听着外面掠夺者粗鲁的叫骂声和翻找物品的声响越来越近,心脏几乎要跳出胸腔。在绝对黑暗和恐惧的包围中,林久远能清晰地感受到妹妹身体无法控制的颤抖,他轻轻握紧了妹妹冰冷的小手,然后用极低的声音,断断续续地哼起了奶奶还在世时,经常在夏夜星空下哼唱的那首旋律简单、甚至有些跑调的古老歌谣。那不成调的哼唱,在此刻却仿佛拥有了一种神奇的魔力,驱散了部分寒意和恐惧,带来了一丝久违的、属于“家”的虚幻安宁。

他们也曾路过一片在战火中奇迹般幸存下来的、荒废已久的麦田。金黄色的麦秆在夕阳下摇曳,虽然大多已经倒伏,但仍能想象它曾经丰收的景象。林久远带着妹妹小心翼翼地钻进麦田深处,找到一小块相对干燥平整的地方。“看,晓晓,这里有麦子!虽然不能直接吃,但这里看起来好安静,我们今晚可以在这里休息一下。”他用手拂开一些麦秆,为妹妹整理出一个可以躺下的地方。麦秆散发出阳光和土地的味道,暂时掩盖了硝烟的气息。那一晚,他们依偎在金色的麦浪(尽管是静止的)中,仰望着难得清澈的星空,虽然饥寒交迫,却意外地获得了短暂的心灵平静。林晓记得哥哥指着天上的星星说:“奶奶说过,每一颗星星都可能是一个很远很远的世界。说不定,爸爸妈妈就在其中一个看着我们呢。”这个想法让林晓感到一丝莫名的安慰。

哥哥的背,并不宽阔强壮,甚至有些硌人,却承载了她全部的生命重量和渺茫的希望;哥哥的手,布满了荆棘划破的伤痕和劳作留下的硬茧,却始终温暖而有力,牵引着她穿越死亡的阴影。在这条似乎永远看不到尽头的流浪路上,林久远不仅仅是血脉相连的哥哥,更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父亲、母亲、保护者、引路人和唯一精神支柱的多重角色。这份在绝境中被残酷现实淬炼出的、超越了寻常兄妹情谊、近乎生死与共的深刻情感链接,如同在凛冬荒野的冻土下艰难萌发的微弱火种,虽然时刻面临着被狂风暴雨熄灭的危险,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执着地燃烧着,微弱而坚定地抵抗着试图吞噬一切的、无边无际的黑暗与寒冷。

第三节:冰冷的坐标

这里是一处被她偶然发现并秘密改造过的、位于城市边缘废弃工业区地下的防空掩体。空间狭小逼仄,原本的用途已湮没在尘埃中,如今只剩下粗糙的混凝土墙壁、裸露的锈蚀钢筋管道,以及几台由废弃工业控制单元、军用级残骸零件和她自己动手组装焊接的简陋电路板拼凑而成的、闪烁着不稳定幽蓝光芒的仪器设备。空气中常年弥漫着臭氧、冷却液泄漏的甜腻气味以及陈年灰尘的混合体,冰冷而滞重。年轻的倪克斯——此时她或许还未完全习惯于这个自我赋予的、带着神话阴影的名字,但眼神中最初的迷茫、痛苦与挣扎已被一种近乎绝对零度的冷静和不容置疑的决绝所取代——正凝神站在那个看起来颇为怪异的装置前。

装置的核心,是一个由几组精心校准的电磁线圈和压电晶体构成的复杂阵列,正悬浮着一个不断微微震颤、发出令人牙酸的低频嗡鸣的能量投影,勉强呈现出那个三重无限环符号的模糊轮廓,但其光芒极不稳定,时而明亮刺眼,时而黯淡欲熄。周围的空地上,散落着大量写满了疯狂数学推导、潦草的空间拓扑结构草图以及晦涩符号的手稿纸页,还有一些连续打印输出的、记录着周围环境异常能量波动的曲线图纸。

“情感是感知的噪声,记忆是判断的残渣。”她低声自语,声音在空旷冰冷的混凝土空间中显得格外清晰,也格外地不带任何温度。中间界那个充满被遗弃的痛苦、无尽孤独和最终导向冰冷绝望的灵魂体验,并未让她走向自我疗愈或对生命共鸣的追寻,反而让她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一切的存在都是错误逻辑推论出的错误结果,这痛苦的世界必须归零!只有在我!倪克斯手中重生的世界,才是生命之流真正的归宿!

她的手指在冰冷粗糙、甚至带有毛刺的控制面板上快速而精准地敲击着,不断微调着设备的输出参数和反馈回路。面前那个小小的显示屏上,一条代表本地区域位面基础结构稳定性的波形曲线,如同垂危病人脆弱的心电图,随着她的每一次操作而产生细微但明确的波动。她在进行一场危险的试探,系统地测试何种特定频率、何种波形模式的高维能量震荡,能够最有效、最可控地引起维系现实存在的位面屏障产生可观测的“应激反应”,甚至尝试诱导产生极其微小、转瞬即逝的、可控的“裂隙”,并记录下所有相关数据。

“直接采用高能物理手段进行暴力突破,效率低下,能量损耗比惊人,且极易引发不可预测的、指数级增长的链式崩溃反应,这与最终达成‘有序湮灭’的目标严重不符。”她如同最严谨的外科医生在审视解剖图谱般,冷静地分析着刚刚获取的一组数据,语气平淡得像是在讨论天气,“必须找到更本质、更精准的‘钥匙’……那个超越所有位面的领域,生命之流的源头——链接之地本身。”

她回想起在中间界那片意识海洋中感知到的、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浩瀚能量之海,那份磅礴无尽、仿佛蕴含创世与灭世之能的伟力,曾让她渺小的意识核心为之颤栗,但此刻回味起来,颤栗之外,更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想要去剖析、去理解、最终去彻底掌控的强烈野心。那并非出于敬畏,而是源于一种想要将宇宙终极规律纳入自身逻辑框架的征服欲。她推断,要相对“安全”(这个安全是相对于她自身计划而言)且有效地进入或者至少是稳定地观测链接之地,或许需要某种特殊的“坐标”——一种基于生命之流本身波动特性的数学定位,或者某种能与生命之流产生高度纯净共鸣的“物理媒介”或“意识锚点”。

她的目光如同扫描仪般,冷静地扫过散落在旁边一个金属工具箱里的几件“样本”——一小块材质奇特、闪烁着微弱虹彩、是她之前一次不稳定的跨位面意识投射尝试时偶然从某个未知地点带回的金属碎片;以及……一份她亲手整理的、关于某个在零星古老记载中被提及的早期回响者(并非广为人知的“初识者·艾尔”)其模糊传说和可能特征的笔记。这些都是她初步探索多元宇宙时意外获得的“材料”。

“同源异位面的生命能量,理论上应具有更高的共鸣阈值……而承载着强烈情感印记或历史信息的物品,其信息熵或许能作为一种临时的共振催化剂……”她拿起那块冰凉的金属碎片,指尖感受到其中一丝极其微弱、但与她自己能量签名略有差异的残留波动,陷入了长时间的、高速的理性推演之中。这条自我开辟的道路无疑充满了未知的风险和极高的不确定性,但对她而言,探索过程本身即是存在的意义,而那终极的目标——引导一次彻底的、净化一切的湮灭,继而从一个纯净的“无”中重塑完全符合逻辑的、永恒的新秩序——则是唯一值得她付出一切去追求的答案。冰冷的、自制的LED灯光从头顶斜射下来,将她的身影在粗糙的混凝土墙壁上拉得细长而扭曲,如同一个孤独而坚定的掘墓人,正开始为旧有的、充满“瑕疵”的世界,挖掘第一条经过精确计算的、通往终结的墓道。

(第五章 完)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