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完软件推广的庆功宴,李承曜马不停蹄地将重心拽回学业——毕竟是哈工大的毕业生,毕业证和学位证可得稳稳拿到手。他的毕业论文选题选了《现代土木工程施工中的信息化管理初探》,这选题在2005年算挺超前的——当时行业还没大面积普及信息化,但他前世在设计院做了十几年项目,手里攒了太多实操案例,写起来驾轻就熟。
导师王教授第一次看到他的开题报告就拉着他聊了半个多小时,手指点着报告上的案例:“你这思路够新颖,案例也扎实得很!就按这个方向写,争取冲一下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李承曜听着心里有底,每天泡在图书馆三楼的自习区,键盘敲得噼啪响。有次室友张磊找他去打球,扒着他的电脑屏幕看:“老四,你这论文里写的‘施工进度数字化跟踪’,听着跟科幻似的!”他笑着摆手:“以后行业肯定得往这方向走,提前写写罢了。”
答辩那天,李承曜穿着一身干净的白衬衫,手里攥着打印好的论文。面对五位评委老师的提问,他答得游刃有余——毕竟那些“前瞻性”观点,都是他前世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经验。当评委组长宣布“李承曜,答辩通过,建议优秀”时,他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下台时还被王教授拍了拍肩膀:“小伙子,以后不管搞工程还是创业,都前途无量!”
答辩一结束,毕业季的氛围瞬间浓得化不开。宿舍楼下贴满了“毕业甩卖”的海报,食堂里总能听到“以后常联系”的叮嘱,而最频繁的活动,就是室友和同学间的饭局、K歌。
周五晚上的“好声音”KTV包间里,烟味混着啤酒沫子飘满屋子。张磊抱着话筒吼完《死了都要爱》,瘫在沙发上灌了口啤酒:“不是我说,咱毕业季就没首专属的歌吗?每次都唱《朋友》《同桌的你》,好听是好听,但总觉得差点意思!”王辉正点歌,闻言回头:“可不是嘛!我搜了搜今年的新歌,全是情情爱爱的,跟咱这兄弟情、毕业愁搭不上边!”
李承曜坐在角落剥橘子,听见这话心里“咯噔”一下——对啊,《刚好遇见你》!前世那首火遍大街小巷的歌,不就刚好戳中毕业季的那股子舍不得又庆幸遇见的劲儿吗?他猛地站起身,差点碰倒桌上的啤酒瓶:“我想起首歌,说不定特适合咱现在的心情!”
“哦?老四还有这存货?唱来听听!”张磊立马来了精神。李承曜清了清嗓子,试着哼了两句:“我们哭了,我们笑着,我们抬头望天空,星星还亮着几颗……”刚哼完副歌,王辉就拍着大腿:“卧槽!这调儿好听啊!词儿也贴!你从哪听的?”他含糊着打哈哈:“以前听人哼过,就记了个大概,回头我把词儿整理出来。”
说干就干。回到宿舍,李承曜趴在书桌上,凭着记忆把《刚好遇见你》的歌词一句句写下来。“因为我刚好遇见你,留下足迹才美丽,风吹花落泪如雨,因为不想分离……”写着写着,他自己都愣了——这些歌词像是刻在脑子里,每个字都清晰得很。可光有歌词不行,得有曲子,还得录成歌才能传出去。
他想起之前通过老乡认识的哈师大音乐学院学姐,赶紧翻出通讯录打过去:“学姐,求你个事儿——能帮我联系个作曲的老师不?我有首歌词,想弄成完整的歌,还得录个demo。”学姐挺爽快:“我导师李老师就特厉害,教作曲的,我帮你问问。”
第二天一早,李承曜揣着写满歌词的笔记本,揣着忐忑的心情往哈师大跑。李老师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太,头发烫成卷卷的,说话温温柔柔:“同学你就是李承曜吧?坐,把歌词给我看看。”他把笔记本递过去,紧张得手心冒汗:“李老师,歌词是我整理的,旋律我脑子里有个大概,就是没法写出来……”
李老师戴上老花镜,逐字逐句看歌词,嘴角慢慢扬起:“这词儿写得朴实又走心,有青春的味道。来,你把脑子里的旋律哼给我听听,一句一句来。”李承曜深吸一口气,开始哼旋律——一开始还紧张得跑调,李老师没不耐烦,反倒笑着说:“别急,放松点,就跟平时唱歌似的。”
整整一下午,钢琴房里断断续续飘出《刚好遇见你》的旋律。李老师时不时停下笔,指着钢琴键:“这里是不是该升个调?你再哼一遍我听听。”到傍晚时,曲子总算初步定下来了。李老师揉了揉肩膀:“你这旋律挺抓人的,我再帮你配个简单的伴奏,明天过来录歌?”李承曜连忙点头,掏出准备好的信封:“李老师,辛苦您了,这是酬劳。”李老师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沓现金,连忙推回来:“你这孩子,我就是帮忙,哪能要这么多?”“您收下吧,”李承曜坚持塞过去,“您又作曲又帮忙录歌,这点钱真不多,而且这歌对我挺重要的。”推让了半天,李老师总算收下了,笑着说:“那行,我一定帮你弄好。”
录歌那天更折腾。李承曜不是专业歌手,高音部分卡了好几次,脸都憋红了。李老师拿着谱子给他示范:“用胸腔共鸣,别扯着嗓子喊,想象着跟朋友说话的感觉。”录到“因为刚好遇见你”那句时,他想起这四年和室友们的点点滴滴,声音不自觉地带上了点颤音,李老师却眼前一亮:“就这感觉!有感情!”
折腾到天黑,demo总算录好了。李承曜拿着刻录好的CD,再三感谢李老师,才揣着宝贝似的往回走。路上他给学姐转了500块红包,算是感谢牵线。回到宿舍,他戴着耳机反复听,越听越觉得对味儿——这就是他想给毕业季的歌。
接下来就是上传歌曲。2005年的音乐平台还不多,主流的就QQ音乐、百度音乐和千千静听。李承曜注册账号时犯了难——用真名?太扎眼;用网名?又想留个念想。想了半天,他敲下“泥瓦匠”三个字——毕竟是学土木的,跟“泥瓦匠”也算沾边,而且谁也想不到这歌是他写的。
他把demo分别上传到三个平台,简介就写了一句“写给毕业季的歌,送给所有遇见的人”。没成想刚上传三天,张磊就举着手机冲到他面前,声音都变调了:“老四!你快看!这歌火了!《刚好遇见你》!咱宿舍群里都在传!”
李承曜假装刚知道,点开QQ音乐——评论已经破五千了!热评第一是“哈工大的!刚在食堂听见广播放了!想起和室友挤在宿舍吃泡面的日子,直接泪目!”第二是“求问歌手泥瓦匠是谁啊?太会写了吧!这歌词戳心窝子!”甚至有同学在教学楼碰到他,拍着他的肩膀:“李承曜,你听《刚好遇见你》没?咱学校都在循环!有人说歌手是咱学校的,你知道是谁不?”他只能打哈哈:“听过听过,确实好听,谁写的真不知道。”
歌曲火得越来越快。不仅哈工大,周边的哈体院、哈师大也开始传,甚至有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点这首歌。有天李承曜去强盛网吧,发现收银台的小姑娘都在哼“因为我刚好遇见你”。他看着屏幕上滚动的评论,心里暖暖的——这大概就是毕业季最好的纪念吧。
毕业季的饭局一场接着一场,每次喝酒喝到微醺,大家就会点《刚好遇见你》合唱。张磊搂着他的脖子,唱到“风吹花落泪如雨”时,眼泪都下来了:“老四,以后不管你当多大老板,可别忘了咱302宿舍的兄弟!”王辉也红着眼眶:“就是!过年必须聚!少一个都不行!”李承曜用力点头,喉咙发紧——他怎么会忘?这四年的情谊,是他重生后最珍贵的礼物之一。
毕业典礼那天,哈工大的操场上坐满了穿着学士服的学生。当王校长念到“校级优秀毕业生李承曜”时,他走上台,接过烫金的毕业证和学位证,阳光晃得他眼睛有点花。台下传来熟悉的欢呼声,是张磊他们在喊他的名字。
仪式结束后,兄弟们抱着他合影,学士帽抛向天空的瞬间,李承曜看着身边一张张年轻又熟悉的脸,突然想起《刚好遇见你》里的歌词——“留下十年的期许,如果再相遇,我想我会记得你。”
晚上的散伙饭,大家喝得酩酊大醉,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抱着垃圾桶吐,有人趴在桌上嘟囔着未来的打算。李承曜也喝了不少,脑袋昏沉沉的,却异常清醒——他的大学生活,真的画上句号了。
走出饭店时,夜风吹来,带着六月的暖意。张磊勾着他的肩膀:“老四,以后打算干啥?继续搞你的软件和网吧?”李承曜望着远处的灯火,笑了笑:“不止这些,还有更长远的打算。”他心里清楚,强盛科技的7235万只是起点,互联网的浪潮、房地产的黄金期、智能手机的崛起……太多的机会在等着他。
醉醺醺的喧闹还在身后,骊歌的旋律仿佛还在耳边,但李承曜知道,属于他的、真正波澜壮阔的人生,才刚刚拉开序幕。他握紧了口袋里那枚紫檀手把件,脚步坚定地走向夜色深处——那里有他的未来,有李家的兴旺,还有无数个“刚好遇见你”的惊喜在等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