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文学
一个专业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3章

第十五章:布拉格烽火

控制北波西米亚的胜利并未让冯·克劳斯有丝毫喘息。指挥帐篷内,煤油灯的光线下,他指尖划过系统投射的全息地图,眉头始终紧绷——代表苏军主力的红色箭头如潮水般从摩拉维亚方向急速回旋,箭头边缘闪烁的“装甲集群”标识格外刺眼,那是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的精锐坦克部队,履带碾过的轨迹仿佛已在地图上留下深深的印记;而美军的浅蓝色标记则在比尔森一线频繁异动,侦察机的图标每隔十分钟便会在地图上刷新一次,显然巴顿麾下的第3集团军正密切注视着波西米亚盆地的动向。

冯·克劳斯深知,二战末期的欧洲大陆,美苏两大巨头虽仍处于同盟状态,但彼此间的猜忌早已暗流涌动,若不能在他们达成某种利益默契前夺取决定性筹码,自己这支夹缝中崛起的力量终将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而这个筹码,正是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格。

这座横跨伏尔塔瓦河的千年名城,自公元9世纪建城以来便是中欧的心脏地带:伏尔塔瓦河上的查理大桥连接着南北城区,既是商旅往来的必经之路,也是军事调动的关键枢纽;城内的斯柯达兵工厂虽经战火损毁,但其部分分支仍保留着完整的火炮维修线与弹药生产设备,一旦重启便能为部队提供持续补给;更重要的是,作为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中心,控制布拉格就等于掌握了波西米亚盆地的话语权,无论是对当地民众的号召力,还是对周边势力的威慑力,都有着无可替代的象征意义。谁能率先站稳布拉格,谁就将在中欧的权力棋局中占据先手。

第一节:布拉格城内的权力真空

此时的布拉格,正深陷权力真空前的最后混乱,宛如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表面的平静下藏着随时可能喷涌的暗流。

老城区的广场上,往日热闹的集市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荷枪实弹的捷克抵抗军士兵,他们大多穿着拼凑的军装,手里握着从德军溃兵手中缴获的毛瑟步枪,眼神中既有解放家园的坚定,也有对未知局势的不安。起义军领袖扬·什维尔马站在市政厅的台阶上,正对着临时召集的士兵讲话,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德军的末日就要到了,我们要守住每一条街道,等待苏军的到来!”可他心里清楚,起义军虽控制了老城区、小城区等核心街区,但缺乏统一的指挥体系,士兵多为平民出身,毫无实战经验,连最基本的战术协同都难以实现。

与之相对,德军卫戍部队则龟缩在城堡区和火车站一带负隅顽抗。卫戍司令海因里希·冯·肖尔茨少将看着手中的电报,脸色铁青——柏林方面已传来“自行突围”的命令,可城外的道路早已被起义军和苏军先遣队封锁,麾下的两个步兵营只剩不足千人,弹药也仅够支撑三天。他站在城堡的瞭望塔上,望着远处隐约可见的苏军侦察兵身影,咬牙下令:“加固工事,优先守住火车站,只要能坚持到美军到来,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而在城市郊区的森林里,苏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的先遣侦察分队已潜伏了两天。队长瓦西里·彼得罗夫上尉正通过望远镜观察德军的布防,他身后的士兵们正快速检查装备,电台里时不时传来与主力部队的联络信号。“报告上尉,发现德军正在火车站转运物资,似乎想突围。”一名侦察兵低声汇报。瓦西里皱了皱眉,他接到的命令是“渗透侦察,等待主力”,可眼前的局势变化太快,布拉格城内的起义已爆发,德军的动向也愈发诡异,他不得不思考:是否该提前发起行动,为苏军主力扫清障碍?

三方势力如同三条相互缠绕的绳索,将布拉格紧紧困住,每个人都在等待,等待那个能打破僵局的最终裁决时刻。

第二节:“中心开花,两翼卷击”战术诞生

帐篷内的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夜,冯·克劳斯将麾下所有高级军官召集至此,桌面上摊开的布拉格地图已被标注得密密麻麻,红色的箭头代表德军卫戍部队,蓝色圆圈是起义军控制区,黑色线条则是系统规划的渗透路线。

“苏军主力预计三天内抵达布拉格东郊,美军也在比尔森以东部署了侦察部队,我们没有时间犹豫,必须在48小时内发起进攻。”冯·克劳斯的声音沉稳有力,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军官,“这次作战,我们要复制攻克德累斯顿的模式,但规模和速度必须提升数倍,核心战术定为‘中心开花,两翼卷击’!”

话音刚落,帐篷内便响起一阵细微的议论声。贝尔曼中校皱了皱眉,起身问道:“将军,布拉格的防御比德累斯顿复杂得多,城内有德军、起义军,还有苏军先遣队,‘中心开花’很可能会让我们陷入三面夹击的困境,是否太过冒险?”

冯·克劳斯走到地图前,指尖指向布拉格市中心的查理大桥:“正因为局势复杂,才要出其不意。起义军缺乏指挥,苏军等待主力,德军只想突围,这正是我们的机会。”他顿了顿,继续解释战术细节:“冯·维茨兰,你的‘风暴’突击师作为箭头,必须在黎明前突破德军防线,直扑市中心;贝尔曼中校,你的两个步兵师负责两翼,扫清外围据点;装甲旅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支援关键方向。”

冯·维茨兰站起身,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请将军放心,‘风暴’师已全部换装STG-44突击步枪和强化型‘铁拳’火箭筒,系统优化的渗透路线也已反复推演,保证按时抵达市中心!”他口中的“风暴”突击师,是由原山地团扩编而成,士兵均为身经百战的老兵,再加上系统提供的装备和战术指导,战斗力远超普通德军部队。

冯·克劳斯点了点头,拿起桌上的指挥棒,在地图上划出一条清晰的进攻路线:“记住,速度是关键,我们要在美苏反应过来之前,在布拉格建立既成事实。一旦‘风暴’师控制查理大桥和市政厅,立即对外发布声明,占据舆论主动!”

凌晨三点,会议结束,军官们纷纷起身离去,帐篷内只剩下冯·克劳斯一人。他看着地图上的布拉格,眼神坚定——这一战,不仅是为了夺取一座城市,更是为了在美苏两大巨头之间,为自己的势力杀出一条生路。

第三节:关键科技的战前赋能

距离进攻发起还有六个小时,“风暴”突击师的营地内一片忙碌,士兵们正在进行最后的装备检查,而系统提供的两项关键科技——【高级通讯技术】和【连排级战术协同】,则在此时发挥了决定性的战前赋能作用。

在通讯帐篷里,几名通讯兵正调试着新型无线电设备。与传统的德军无线电不同,这套由系统解锁的设备体积更小、信号更稳定,还能实现“连级实时通讯”,甚至可以直接接收无人机传回的战场画面。通讯班长汉斯·穆勒拿起对讲机,对着话筒说道:“这里是突击一连,测试通讯,收到请回复。”几秒钟后,对讲机里便传来清晰的回应:“突击二连收到,信号清晰,无干扰。”汉斯脸上露出笑容,此前攻克德累斯顿时,因通讯不畅导致的战术延误仍历历在目,而现在,各单位之间的联络已如“说话般顺畅”。

与此同时,在营地的空地上,“风暴”突击师的士兵们正在进行最后的战术演练。连长卡尔·舒尔茨正按照【连排级战术协同】的指导,向士兵们讲解巷战战术:“一班负责正面牵制,二班从侧面迂回,三班携带‘铁拳’火箭筒,优先摧毁德军的火力点,注意保持间距,利用建筑物掩护推进。”

以往的德军巷战,多依赖士兵的个人经验,连排之间缺乏配合,往往会陷入“各自为战”的困境。但在【连排级战术协同】的赋能下,士兵们不仅明确了自己的战术职责,还掌握了“交叉掩护”“梯次推进”等专业战术。演练中,一班士兵举着盾牌向前推进,二班则快速绕到模拟的“建筑物”后方,三班精准定位“火力点”,一发模拟火箭弹便将其“摧毁”,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耗时比以往缩短了近一半。

冯·克劳斯站在一旁观察演练,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知道,这两项关键科技不仅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更让自己的作战计划多了一份胜算。凌晨五点,随着一声集结号响起,“风暴”突击师的士兵们已全部集结完毕,装甲车的引擎轰鸣声划破夜空,朝着布拉格的方向疾驰而去。

第四节:黎明突击,撕裂苏军阻击线

5月4日黎明,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易北河河谷时,“风暴”突击师的进攻正式拉开序幕。

冯·维茨兰坐在指挥车里,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景色,对讲机里不断传来各连队的进展汇报:“突击一连已绕过德军据点,正在向河谷大桥推进;突击三连遭遇小股苏军侦察兵,已顺利解决,无人员伤亡。”他拿起地图,确认部队正沿着系统规划的路线前进——这条路线避开了德军和苏军的主要防御区域,沿着易北河河谷蜿蜒前行,两侧的山地为部队提供了天然的掩护,既能快速推进,又能避免过早暴露行踪。

上午七点,“风暴”突击师抵达河谷大桥,这里是通往布拉格的必经之路,由苏军先遣队的一个排驻守。苏军士兵们正坐在桥边休息,他们根本没料到会有一支成建制的德军部队从侧翼杀出,当第一辆德军装甲车出现在桥头时,一名苏军士兵还以为是友军,直到装甲车的机枪开始扫射,才反应过来是德军进攻。

“快,进入阵地!”苏军排长慌忙下令,士兵们纷纷趴在桥边的掩体后,举枪向德军射击。可苏军使用的莫辛纳甘步枪射速缓慢,根本无法抵挡德军STG-44突击步枪的密集火力,更别说“风暴”师还配备了强化型“铁拳”火箭筒。

突击三连的班长埃里克·科赫扛起“铁拳”,瞄准苏军的机枪阵地,按下扳机。火箭弹呼啸着飞向目标,一声巨响后,苏军的机枪瞬间哑火。“冲!”埃里克大喊一声,率先冲过大桥,身后的士兵们紧随其后,STG-44的枪声在河谷中回荡。

苏军排长看着节节败退的士兵,知道大势已去,他试图通过电台向主力部队求援,可电台刚接通,就被德军的通讯干扰设备切断。“撤退!向主力方向撤退!”他无奈之下,只能下令突围,可刚跑出没几步,就被德军的流弹击中,倒在了桥边。

上午九点,“风暴”突击师完全控制河谷大桥,顺利突破苏军的第一道阻击线。冯·维茨兰站在桥上,看着部队源源不断地向布拉格推进,拿起对讲机向冯·克劳斯汇报:“将军,已突破苏军阻击,预计中午抵达布拉格城郊。”对讲机里传来冯·克劳斯沉稳的声音:“加快速度,抓住布拉格起义的机会,立即投入城区战斗!”

第五节:黄金窗口,顺势介入城内巷战

就在“风暴”师兵临布拉格城郊的同时,城内的大规模起义如期爆发——比历史上的5月5日提前了整整一天,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为冯·克劳斯创造了绝佳的黄金窗口。

上午十一点,老城区的起义军率先对德军火车站发起进攻。扬·什维尔马亲自带队,士兵们拿着步枪、手榴弹,朝着火车站的德军工事冲去。可德军早有准备,火车站的屋顶和墙壁上都布满了机枪火力点,起义军刚冲到广场中央,就遭到密集的火力压制,成片的士兵倒在血泊中。“停下!快找掩护!”扬·什维尔马大喊,可混乱的士兵根本听不进指挥,只能在广场上四处躲藏,进攻瞬间陷入僵局。

而在城堡区,德军卫戍部队则发起了反击,试图突破起义军的封锁。海因里希·冯·肖尔茨少将亲自督战,德军士兵们抱着“必死”的决心,朝着起义军的阵地冲锋。起义军的防线很快被撕开一道口子,德军朝着老城区的方向推进,眼看就要与起义军展开巷战。

冯·克劳斯在指挥帐篷里接到了城内的情报,脸上露出一丝笑意——这正是他等待的机会。他立即拿起对讲机,向冯·维茨兰下达命令:“不惜一切代价,立即投入城区战斗,对外宣称‘应捷克人民呼吁,协助解放布拉格,恢复秩序’!记住,既要打击负隅顽抗的德军,也要迅速接管起义军控制的要害部门,动作一定要快!”

冯·维茨兰接到命令后,立即调整部署:“突击一连、二连负责进攻城堡区的德军,掩护起义军;突击三连、四连直奔老城区市政厅和查理大桥,接管要害部门;装甲连在城外待命,防止德军突围。”

中午十二点,“风暴”师的士兵们涌入布拉格城区。他们穿着整齐的军装,装备精良,战术娴熟,与混乱的起义军、疲惫的德军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城堡区,突击一连的士兵们利用“铁拳”火箭筒摧毁德军的火力点,STG-44的密集火力很快压制住德军的反击,海因里希·冯·肖尔茨看着蜂拥而至的德军,无奈下令:“停止反击,就地投降。”

而在老城区,突击三连的士兵们顺利抵达市政厅。扬·什维尔马看着突然出现的德军,又惊又怒:“你们是谁?这里是起义军的阵地!”突击三连的连长笑着递过一份声明:“我们是克劳斯战斗群,奉命前来协助解放布拉格,恢复秩序。现在城内局势混乱,为了避免更多平民伤亡,麻烦你们配合我们接管市政厅的防务。”扬·什维尔马看着窗外荷枪实弹的德军,又看了看身边毫无战斗力的起义军士兵,最终只能无奈点头——他知道,自己没有拒绝的资本。

第六节:美苏的警告与克劳斯的回应

“风暴”师进入布拉格的消息,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迅速在美苏两大阵营中激起千层浪,外部的互动瞬间达到白热化。

苏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司令部内,司令员伊万·科涅夫元帅看着手中的情报,气得猛地将茶杯摔在地上,碎片散落一地。“一群废物!先遣队居然让德军突破了防线,还让他们进入了布拉格!”科涅夫元帅怒吼道,他原本计划让苏军主力率先进入布拉格,以此在战后的中欧划分中占据优势,可现在,冯·克劳斯的部队却抢先一步,打乱了他的所有计划。

他立即拿起电话,向苏军最高统帅部汇报情况,随后下令:“命令先锋坦克部队加快速度,务必在5月6日前抵达布拉格东郊!另外,给冯·克劳斯发最后通牒,限他24小时内退出布拉格,否则我们将发起全面进攻!”

与此同时,西面的美军第3集团军司令部也一片忙碌。巴顿将军站在地图前,手指在比尔森和布拉格之间滑动,脸上露出复杂的表情。“将军,冯·克劳斯的部队已控制布拉格的核心区域,苏军正急令主力推进,我们要不要采取行动?”参谋长大卫·威尔森问道。

巴顿沉吟片刻,说道:“命令先头部队向比尔森以东进行战术侦察,试探一下德军的防线,同时密切关注苏军的动向。现在还不是与苏军正面冲突的时候,先看看局势发展,若冯·克劳斯能牵制住苏军,对我们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很快,美苏的警告便传到了冯·克劳斯的手中。看着苏军措辞严厉的最后通牒和美军“关切”的侦察报告,冯·克劳斯不屑地笑了笑,他知道,美苏虽表面强硬,但彼此间的猜忌让他们不敢轻易发起进攻——苏军担心强攻布拉格会付出惨重代价,让美军渔利;美军则不愿与苏军正面冲突,只想坐收渔翁之利。

当天下午,冯·克劳斯通过无线电向全军广播,声音透过每一台收音机,传遍了布拉格的大街小巷,也传到了美苏的军营中:“士兵们,我们已站在布拉格的土地上,这里将成为新秩序诞生的摇篮!苏军的警告也好,美军的关切也罢,都无法阻挡我们的脚步!任何试图阻挡历史车轮者,都将被碾碎!”

广播结束后,冯·克劳斯下令:“加强城区防务,重点守住查理大桥和火车站,同时加快接管要害部门,让美苏知道,我们在布拉格的地位,不可动摇!”

第七节:城内战斗的白热化时刻

5月6日至7日,布拉格城内的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都成为了争夺的焦点。

城堡区的德军残余据点仍在负隅顽抗。尽管海因里希·冯·肖尔茨已下令投降,但仍有部分德军士兵拒绝放下武器,他们躲在城堡的地下室和塔楼里,利用复杂的地形与“风暴”师展开巷战。突击一连的士兵们逐屋搜索,每前进一米都要付出代价。班长埃里克·科赫带领士兵们进入一座塔楼,刚走上楼梯,就遭到德军的伏击,一名士兵当场中弹牺牲。埃里克怒不可遏,他让士兵们守住楼梯口,自己则绕到塔楼的另一侧,从窗户翻了进去,趁德军不注意,一枪将其击毙。“清理完毕!”埃里克对着对讲机汇报,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这两天的巷战,突击一连已伤亡近百人。

而在老城区,“风暴”师则开始“巧妙”地解除起义军的武装。突击三连的士兵们以“协同防御”为由,进入起义军的阵地,一边向起义军士兵讲解战术,一边“检查”他们的装备。“你的步枪保险有问题,我帮你调整一下。”一名德军士兵接过起义军士兵的毛瑟步枪,看似调整保险,实则悄悄卸下了枪栓。就这样,不到一天的时间,老城区、小城区的起义军几乎全部被解除武装,取而代之的是“风暴”师的卫戍部队。

扬·什维尔马得知消息后,气得浑身发抖,当即带着几名亲信冲到市政厅,想要与冯·克劳斯理论。可刚走到市政厅门口,就被荷枪实弹的德军士兵拦住。“让开!我要见冯·克劳斯!他答应过要协助我们解放布拉格,不是来解除我们武装的!”扬·什维尔马嘶吼着,试图推开士兵冲进市政厅。

负责守卫市政厅的德军连长却面无表情,抬手示意士兵举枪:“什维尔马先生,这是冯·克劳斯将军的命令,为了布拉格的秩序,所有非正规武装都必须接受统一管控。请你配合,否则我们将采取强制措施。”扬·什维尔马看着黑洞洞的枪口,又看了看周围围观的平民,最终只能无力地垂下肩膀——他知道,此刻的起义军早已没有反抗的资本,强行对峙只会让更多人受伤。

与此同时,火车站的战斗也进入了最后阶段。德军残余部队躲在站台的仓库里,凭借仓库的厚重墙壁抵挡德军的进攻,还时不时用迫击炮轰击“风暴”师的阵地。冯·维茨兰亲自赶到前线指挥,看着迟迟无法突破的仓库,下令调用装甲连的坦克:“直接用坦克炮轰击仓库大门,逼他们出来投降!”

几分钟后,两辆德军坦克缓缓驶到仓库前,炮口对准仓库大门。“开火!”随着冯·维茨兰的命令,坦克炮发出巨响,仓库大门瞬间被轰成碎片。躲在里面的德军士兵见大势已去,纷纷举着白旗走了出来,脸上满是绝望。到5月7日傍晚,布拉格城内的德军残余据点已基本被清理完毕,只有少数德军溃兵逃到城外,被贝尔曼中校的步兵师俘虏。

当天晚上,冯·克劳斯登上查理大桥,看着桥下缓缓流淌的伏尔塔瓦河,以及河面上倒映的城市灯光,心中感慨万千。此时的布拉格,已基本被他的部队控制,市政厅、火车站、城堡区等要害部门都飘扬起克劳斯战斗群的旗帜,士兵们正在街道上巡逻,平民们则躲在家里,等待着局势的进一步变化。

第八节:苏军的意外后撤

5月8日清晨,布拉格东郊传来一阵轰鸣——苏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的主力坦克部队终于抵达,数百辆T-34坦克沿着公路排列,炮口直指布拉格城区,与“风暴”师在东郊建立的防线形成对峙。

“风暴”师的士兵们严阵以待,反坦克炮已瞄准苏军的坦克,士兵们握着STG-44突击步枪,眼神紧张地盯着对面的苏军。冯·克劳斯也赶到了东郊的防线,他拿起望远镜,看着苏军庞大的坦克集群,心中清楚,一旦苏军发起进攻,自己的防线未必能坚持太久——尽管“风暴”师战斗力强悍,但与苏军的装甲主力相比,在兵力和装备上仍处于劣势。

贝尔曼中校走到冯·克劳斯身边,低声说道:“将军,苏军的兵力至少是我们的三倍,坦克数量更是远超我们,要不要让装甲旅全部投入防线?”冯·克劳斯摇了摇头,沉吟道:“再等等,看看苏军的动向。他们如果真的想进攻,昨天就该到了,现在迟迟不动,或许有别的打算。”

果然,正如冯·克劳斯所料,苏军不仅没有发起进攻,反而在当天下午开始后撤,沿着公路向东北方向退去,最终在距离布拉格东郊20公里的地方建立了防御阵地。这突如其来的后撤,让“风暴”师的士兵们都愣住了,连贝尔曼中校都感到疑惑:“将军,苏军怎么突然后撤了?难道是有什么阴谋?”

冯·克劳斯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让通讯兵调取系统截获的苏军情报。很快,几份零星的电报被送到他手中——从电报内容来看,苏军最高统帅部在当天上午召开了紧急会议,核心议题便是是否进攻布拉格。一部分将领主张立即发起进攻,夺回布拉格;但更多将领认为,强攻布拉格会导致大量伤亡,而美军在比尔森一线蠢蠢欲动,一旦苏军陷入巷战,美军很可能趁机向东推进,夺取波西米亚盆地的控制权。最终,苏军最高统帅部做出决定:暂时后撤,以围困和外交施压的方式逼迫冯·克劳斯退出布拉格,避免给美军可乘之机。

看着手中的情报,冯·克劳斯松了口气,随即露出一丝笑容:“苏军这是怕了,怕强攻让美军渔利。这对我们来说,是天大的好机会,我们必须抓住这宝贵的时间,尽快巩固布拉格的防御!”

第九节:布拉格成为第三主基地

苏军后撤的消息传来后,冯·克劳斯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下达了“全面巩固布拉格”的命令,并正式宣布将布拉格设立为克劳斯战斗群的第三主基地——前两个主基地分别位于德累斯顿和比尔森,而布拉格的加入,让他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以波西米亚盆地为核心的稳固区域。

会议结束后,各项巩固工作迅速展开。在斯柯达兵工厂的厂区内,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正忙着重启生产线。斯柯达兵工厂虽经战火损毁,但系统提供的技术支持解决了关键难题:弹药生产线的工人按照系统给出的图纸,快速修复了受损的机床,不到两天就生产出了第一批7.92毫米步枪弹;火炮维修车间里,德军技师们利用系统提供的零件,将十多辆受损的坦克和装甲车修复完毕,重新投入使用。兵工厂厂长弗朗茨·霍夫曼向冯·克劳斯汇报:“将军,目前弹药生产线的日产能已达到5000发,坦克维修车间每天能修复3辆装甲车,只要再补充一批工人,产能还能提升一倍!”

在布拉格的市中心,系统的“资源化”功能也在高效运转。德军士兵们打开城内的银行金库,里面存放的黄金、白银被系统转化为“稀有材料”,用于生产精密武器零件;物资仓库里的粮食、药品、燃油则被分类整理,一部分用于部队补给,一部分分配给平民,以此稳定民心。负责物资管理的军官向冯·克劳斯汇报:“将军,已完成对12座仓库的资源化,共获得石油3200单位、弹药2000单位、稀有材料800单位,足够部队支撑一个月的作战需求。”

与此同时,征兵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冯·克劳斯下令在布拉格的各个城区设立征兵点,以“保卫家园、抵御外部强权”为口号,招募当地青年参军。由于战乱导致许多平民失去家园,加上克劳斯战斗群承诺提供粮食和住所,短短三天内,就有5000多名捷克青年报名参军,其中不乏有过军事经验的前捷克斯洛伐克军官。这些新兵经过系统的快速训练后,被补充到各个步兵师,让克劳斯战斗群的总兵力进一步提升。

不到一周的时间,布拉格就从一座混乱的战地城市,变成了设施完善、补给充足的军事基地,系统的资源获取和部队补充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冯·克劳斯站在市政厅的屋顶上,看着眼前忙碌而有序的城市,心中清楚,布拉格的巩固,不仅让他的实力大幅提升,也为他应对美苏的后续反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十节:“中欧秩序理事会”的政治攻势

在巩固军事防御和资源补给的同时,冯·克劳斯深知,想要长期控制布拉格,甚至整个波西米亚盆地,仅靠军事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展开政治攻势,为自己的统治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

5月12日,冯·克劳斯在布拉格城堡召开了“中欧秩序会议”,邀请了数十名前捷克斯洛伐克官员、地方名流和企业家参加。会议大厅里,气氛略显凝重,受邀者们坐在座位上,眼神中既有不安,也有好奇——他们想知道,冯·克劳斯究竟想通过这次会议,达成什么目的。

冯·克劳斯走上讲台,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语气诚恳地说道:“各位先生,过去几年,中欧大地饱受战乱之苦,布拉格也经历了太多磨难。如今,我们终于赶走了纳粹的残余势力,可外部的威胁仍未消除——苏军在东面虎视眈眈,美军在西面伺机而动,他们想要的,只是将中欧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根本不会考虑中欧人民的利益。”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继续说道:“为了终结混乱,抵御外部强权,建立一个属于中欧人的中欧,我提议,成立‘中欧秩序理事会’,由我担任理事长,邀请各位加入,共同管理布拉格,乃至整个波西米亚盆地。我们会保障各位的权益,恢复当地的生产生活,让中欧重新走向稳定与繁荣!”

冯·克劳斯的话刚说完,大厅里便响起一阵议论声。前捷克斯洛伐克财政部官员扬·诺瓦克皱了皱眉,起身问道:“冯·克劳斯将军,您的提议听起来很好,但我们都知道,您的部队是德军,成立这样的理事会,会不会被外界视为‘德国占领’?”

冯·克劳斯早已料到会有这样的疑问,他从容回答:“理事会的成员以中欧本土人士为主,我的部队只是负责‘保卫安全’,不会干涉日常管理。而且,我们的目标是‘中欧人的中欧’,无论过去的身份如何,只要愿意为中欧的稳定出力,都是我们的合作伙伴。”

随后,冯·克劳斯又承诺,将减免当地企业半年的税收,恢复学校和医院的运营,保障平民的基本生活。在利益的诱惑和局势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受邀者选择支持冯·克劳斯的提议。当天下午,“中欧秩序理事会”正式成立,冯·克劳斯当选理事长,十多名前捷克斯洛伐克官员和地方名流加入理事会,负责管理布拉格的民政、经济和教育事务。

尽管“中欧秩序理事会”的成立,在外界看来只是冯·克劳斯巩固统治的手段,说辞颇为苍白,但在饱经战乱的布拉格民众中,却暂时起到了稳定作用。许多平民看到学校重新开学、医院恢复接诊,对冯·克劳斯的抵触情绪逐渐减轻,甚至开始认可“抵御外部强权”的口号——对他们来说,只要能过上安稳的生活,谁来统治似乎并不重要。

本章结语

– 已占领区域:约35,000平方公里(控制捷克波西米亚地区大部,包括布拉格、比尔森等重镇,约为捷克斯洛伐克战前领土面积的44.3%,世界总面积约1.49亿平方公里,占比约0.0235%)

– 总兵力:68,000人(攻克布拉格后整合部分降军、技术兵员及紧急征募,形成五个步兵师、一个“风暴”突击师、一个装甲旅的规模,其中捷克本土兵员占比达30%,部队战斗力与兵员多样性显著提升)

– 系统资源:

– 人力:15,000(控制布拉格及周边近50万人口,征兵点覆盖12个城区,每月可新增征兵2000-3000人)

– 石油:3,200(缴获布拉格及周边12座燃油储备仓库,同时与周边小型油田达成临时供应协议,每月可补充石油800单位)

– 弹药:8,500(接管斯柯达兵工厂3条弹药生产线、2条火炮维修线,日产能达5000发步枪弹、100发炮弹,资源储备持续增长)

– 钢铁:9,800(整合波西米亚地区5座小型钢铁厂,与当地钢铁企业签订长期采购合同,保障装甲部队装备生产需求)

– 稀有材料:1,850(控制捷克西部2座稀有矿产矿场,加上银行金库资源化转化的贵金属,可满足精密武器与通讯设备的生产)

– 备注:成功利用美苏博弈的时间差攻占布拉格,以“军事突击+政治安抚”的双重手段快速巩固统治,实力和控制区域实现急剧扩张。但当前局势仍暗藏危机——苏军在东郊建立稳固防线,每日进行侦察袭扰;美军加强比尔森一线部署,与德军的摩擦次数逐渐增多;布拉格城内仍有部分起义军残余势力,暗中开展反占领活动。冯·克劳斯正处于战略风险极高的巅峰期,下一步是趁势扩张、抢占更多中欧据点,还是收缩防线、全力消化现有领土,将直接决定克劳斯战斗群的未来走向。

本章节完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