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第三帝国的终结与新帝国的诞生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历史脑洞小说,作者文字的海洋以其独特的文笔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们带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小说的主角林恩汉斯·冯·勇敢、聪明、机智,深受读者们的喜爱。目前,这本小说总字数达到161317字,喜欢阅读的你,千万不要错过这本精彩的小说!
第三帝国的终结与新帝国的诞生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第四章:山脉壁垒
吕本镇的晨光穿透薄雾,洒在沾满泥土的军靴上,也驱散了流浪军团多日来的疲惫。这场短暂的休整,算不上奢华,却像一剂精准注入躯体的强心针——士兵们终于能坐在干燥的屋檐下,啃着热乎的黑面包,就着咸肉咽下最后一口汤;军械士们围着篝火,用缴获的零件修补破损的枪支,将新补充的子弹一颗颗压进弹匣,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成了军团重拾底气的信号。
汉斯·冯·克劳斯站在镇口的老橡树下,指尖夹着一支从苏军军官身上缴获的香烟,烟雾袅袅中,他的目光扫过整支正在集结的部队。虽然前路依旧被战争的迷雾笼罩,不知道埃尔茨山脉深处等待着他们的是安全的堡垒,还是新的敌人,但至少此刻,这支队伍有了明确的方向——东南,朝着那片连绵起伏、能隔绝战火的埃尔茨山脉前进。
“将军,物资清点完毕,能带走的粮食、药品和弹药都已装车,剩下的破损装备和变质食物,已经按照您的命令烧毁,避免落入其他人手中。”贝尔曼中校快步走来,递上一份手写的清单,语气比几天前沉稳了许多。冯·克劳斯接过清单,快速浏览一遍,微微点头:“很好,让侦察兵先出发,沿着乡村公路探路,避开所有标注有苏军或溃兵活动痕迹的区域。”
第一节:轻装出发:舍弃累赘的生存抉择
冯·克劳斯最后一次回望吕本镇,镇中心的教堂钟楼依旧矗立,几条小巷里还散落着未被清理的弹壳,偶尔能看见几只野狗在废墟中搜寻食物。镇子里其实还有一些零星物资——几间杂货铺里剩下的布匹、农具,以及一户村民留下的马车,但他没有丝毫留恋。
对于一支在战火中挣扎求生、靠机动性躲避追击的部队来说,任何拖慢行军速度的累赘,都是致命的隐患。在休整的这两天里,冯·克劳斯已经对部队进行了彻底的“轻型化改造”:原本携带的三门150mm重型榴弹炮,因为过于笨重、弹药消耗大,被拆解后掩埋在镇外的树林里;多余的帐篷和非必要的行李,要么分给愿意留下的村民,要么直接烧毁;重武器只保留了八门81mm迫击炮、四门反坦克炮,以及十挺重机枪,这些武器足够应对小规模冲突,又不会过度占用运输资源。
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运输工具——从吕本镇周边缴获的五辆苏制卡车、十辆军用摩托车,还有从村民手中征用的二十匹骡马。卡车负责运送粮食、弹药和医疗物资,摩托车则分给侦察兵,用于快速侦查和传递情报,骡马则能在公路不通的山区路段,驮运武器和补给。
“出发。”冯·克劳斯登上一辆缴获的苏制吉普车,将地图铺在膝盖上,简洁地下达了命令。随着吉普车的引擎轰鸣声响起,队伍缓缓开动:最前方是骑着摩托车的侦察兵,像一道道黑色的闪电,快速消失在公路尽头;中间是步兵部队,士兵们排成整齐的纵队,步伐稳健,不再像之前那样狼狈不堪;后方则是运输车队和骡马队,在步兵的掩护下,沿着乡村公路和田野,向着东南方向迤逦而行。
阳光越升越高,将部队的影子拉得很长,原本松散的队伍,此刻像一股凝聚的铁流,在广袤的原野上缓缓前行,透着一股重生的生机。
第二节:系统助力:后勤优化的初步成效
队伍行进的秩序,比冯·克劳斯预想的还要好。他知道,这不仅是因为士兵们得到了休整,更得益于系统正在研究的【基础后勤优化】科技——虽然这项科技还处于研究阶段,要三天后才能完全生效,但仅仅是系统界面提供的“行军序列模板”和“补给分配方案”,就已经极大地提升了部队的效率。
之前行军时,部队总是混乱不堪:步兵、运输队和重武器部队挤在一起,遇到狭窄路段就会堵塞;补给分配也全靠军官凭经验估算,有的士兵能分到双份面包,有的却只能饿着肚子行军,抱怨声不断。而现在,冯·克劳斯通过系统界面,将行军序列设定为“侦察兵在前→步兵纵队居中→运输队在后→后卫部队殿后”的模式,每个部队之间保持五百米的距离,既避免了堵塞,又能在遭遇突袭时快速反应。
补给分配也变得精准起来:系统根据士兵的兵种、体力消耗和职责,制定了详细的分配标准——侦察兵因为活动量大,每天额外多分配一块压缩饼干;重武器操作员负责搬运火炮,每餐多补充一份咸肉;普通步兵则按照标准份额分配粮食和水,没有了之前的不均现象。
贝尔曼中校作为后勤负责人,对这种变化感受最深。他拿着系统打印出来的补给清单,一边核对车上的物资,一边对身边的副官说:“以前分配补给,至少要花两个小时,还总有人闹意见。现在有了系统的方案,半小时就能完成分配,士兵们也没人抱怨了。等【基础后勤优化】科技研究完成,说不定还能进一步节省时间和物资消耗。”
冯·克劳斯坐在吉普车上,通过系统界面实时查看部队的行军状态:界面上清晰地显示着每个分队的位置、行军速度,以及剩余的补给量,甚至能看到士兵们的“体力值”和“士气值”——经过休整和优化,士兵们的士气值大多从之前的50左右,提升到了70,体力值也保持在80以上。
“看来,系统不仅能提供武器和科技,还能帮我管好这支队伍。”冯·克劳斯心中暗道,对未来的信心又多了几分。
第三节:沿途景象:死寂村庄与投机者的加入
为了避开苏军的巡逻队和大规模溃兵,冯·克劳斯特意选择了一条偏僻的路线,尽量绕开主要城镇和交通干线。沿途经过的村庄,大多一片死寂,没有炊烟,没有鸡鸣犬吠,只有紧闭的门窗和荒芜的田野,透着一股战争带来的萧瑟与悲凉。
当部队经过第一个名为“布吕尔”的小村庄时,冯·克劳斯下令部队暂停前进,让侦察兵先进入村庄探查。几分钟后,侦察兵回来汇报:“将军,村里没人,大部分房屋都被烧毁了,只在村尾发现了几户村民,都躲在地下室里,不敢出来。”
冯·克劳斯走进村庄,看着被炮弹炸塌的房屋、散落满地的家具碎片,以及墙上残留的弹孔,不禁皱起了眉头。战争对普通人的摧残,远比战场的厮杀更令人沉重。他下令士兵们不要打扰村民,只在村庄外的空地上短暂休息,然后继续前进。
接下来的几天里,部队又经过了几个村庄,情况大同小异:要么村民早已逃离,要么就紧闭门窗,从门缝里用恐惧或冷漠的眼神注视着这支装备混杂却纪律严明的军队。偶尔有胆大的村民,会在部队离开后,偷偷出来捡拾士兵们留下的食物残渣。
除了死寂的村庄,部队也遇到了一些小股溃兵和地方民兵。这些人大多是从战场上逃下来的国防军士兵、解散的警察,以及一些为了自保而拿起武器的村民,人数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像一群失去方向的游魂。
当他们得知这支队伍的最高指挥官是国防军少将汉斯·冯·克劳斯,并且目标不是盲目逃亡,而是“前往埃尔茨山脉建立秩序堡垒”后,大多选择了加入。一名来自原国防军第6集团军的下士,握着冯·克劳斯的手,激动地说:“将军,我们跟着大部队撤退时被打散了,一直东躲西藏,不知道该往哪里去。现在有您带领我们,我们终于有希望了!”
冯·克劳斯对这些人的加入来者不拒,但他并没有轻易信任他们。通过系统界面,他能清晰地看到每一个新加入单位的“忠诚度”——这些数字普遍在40左右徘徊,最高的也只有55,最低的甚至不到30。“典型的‘依附强者’的投机心理。”冯·克劳斯心中了然,“他们现在加入,只是因为我能给他们提供食物和安全,一旦遇到危险,或者有更好的选择,他们很可能会背叛。”
但他并不在意。眼下部队急需扩充兵力,这些人虽然忠诚度不高,但至少有战斗经验,只要给予适当的训练和纪律约束,再用胜利和物资巩固他们的信心,迟早能将他们打造成真正可靠的战力。
第四节:情报传来:安娜贝格的不明武装
行军第三天下午,天空飘起了细雨,路面变得泥泞不堪,部队的行军速度慢了下来。就在这时,前方的侦察兵骑着摩托车快速返回,神色凝重地向冯·克劳斯汇报:“将军,前方大约五公里处,就是埃尔茨山北麓,山脚下有一个名为‘安娜贝格’的小镇,是进入山区的唯一门户。我们观察到,小镇入口处设置了路障,还有武装人员在巡逻,规模大约有一个营,但身份不明。”
冯·克劳斯立刻下令部队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中隐蔽待机,然后拿出地图,仔细查看安娜贝格镇的位置。地图上显示,安娜贝格镇坐落在埃尔茨山北麓的一个隘口处,小镇的东西两侧是陡峭的山坡,只有一条公路从镇中穿过,通往山区深处。“这个小镇,就是进入埃尔茨山脉的钥匙。”冯·克劳斯指着地图上的安娜贝格,对身边的贝尔曼中校说,“谁控制了这里,谁就能掌控进出山区的通道。”
贝尔曼中校看着地图,眉头微蹙,建议道:“将军,我们的目标是进入山区深处建立根据地,没必要在这个小镇上浪费时间。如果小镇里的武装力量很强,我们强行进攻会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就算能拿下小镇,也可能会暴露我们的行踪,引来苏军或其他势力的注意。不如我们绕路,从山区东侧的小路进入,这样更稳妥。”
冯·克劳斯摇了摇头,眼神坚定:“绕路行不通。山区东侧的小路狭窄陡峭,不仅运输车队和骡马队无法通过,还容易遭遇伏击。更重要的是,安娜贝格是隘口,如果我们不控制它,未来我们的后勤补给线,就会一直暴露在小镇武装力量的威胁之下——他们随时可以切断我们的补给,让我们在山区里自生自灭。”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任何控制关键地理位置、且立场不明的势力,都是潜在的敌人。与其留着这个隐患,不如现在就拿下安娜贝格,搞清楚是谁在控制那里,顺便补充一些补给。”
贝尔曼中校明白冯·克劳斯的顾虑,不再反对:“既然将军已经决定,我这就去部署部队,做好战斗准备。”
第五节:实地侦察:“埃尔茨自由团”的底细
为了摸清安娜贝格镇内武装力量的底细,冯·克劳斯亲自带领一支由十名精锐士兵组成的侦察排,换上了缴获的苏军军服,趁着细雨的掩护,悄悄向安娜贝格镇靠近。
距离小镇还有一公里时,侦察排钻进了路边的树林,冯·克劳斯拿起望远镜,仔细观察小镇的情况。小镇的入口处,用原木和铁丝网搭建了一道简陋的路障,路障后面站着四名武装人员,他们穿着杂乱的军服——有的穿着国防军的旧制服,有的穿着平民的外套,还有的甚至穿着苏军的大衣,唯一的共同点,是他们的臂膀上都戴着一个黑色的臂章,臂章上绣着“埃尔茨自由团”的字样。
这些人看起来精神萎靡,有的靠在路障上抽烟,有的则东张西望,警惕性并不高。冯·克劳斯还注意到,小镇的制高点——镇中心的教堂塔楼上,虽然有武装人员驻守,但并没有架设重武器,只有一挺轻机枪放在一旁,显然没有经历过正规的军事部署训练。
“不像是正规国防军,也不像苏军。”冯·克劳斯心中判断,“更像是一群临时拼凑起来的地方武装。”
为了进一步确认对方的底细,冯·克劳斯下令侦察兵抓捕一名落单的巡逻人员。没过多久,一名正在小镇外围巡逻的武装人员,被两名埋伏在树林里的侦察兵悄悄制服,捂住嘴拖进了树林。
这名被抓的“舌头”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面色惶恐,双手不停地颤抖,显然是第一次经历这种场面。冯·克劳斯没有对他严刑拷打,只是拿出一块面包递给他,语气平静地说:“只要你老实交代,我们不会伤害你。告诉我,你们是什么部队?谁是首领?有多少人?装备怎么样?”
年轻人接过面包,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才缓过神来,断断续续地交代了情况:他们是“埃尔茨自由团”,由前国防军一名叫赫尔曼·沃尔夫的上尉牵头组建,成员还包括当地纳粹党部的几名官员,以及一些害怕被征召入伍、逃避兵役的平民,总人数大约有四百人;装备非常低劣,只有五十多支步枪、十挺轻机枪,还有几门老式的迫击炮,弹药也很短缺;他们占据安娜贝格镇的目的,就是在混乱的战争中自保,同时向过往的行人、车辆收取“保护费”,维持生存。
“赫尔曼·沃尔夫……埃尔茨自由团……”冯·克劳斯在心中默念着这两个名字,嘴角露出一丝冷笑,“乌合之众罢了。”
这种既没有大义名分,又没有强大战斗力,却占据着关键地形的地方武装,正是他立威和获取补给的最佳目标。所谓的“利益纠纷”,在他看来也很简单——对方占据了他需要的通道和小镇,这就是最大的利益纠纷,也是他必须拿下安娜贝格的理由。
第六节:围而不攻:威慑为先的战术选择
回到部队隐蔽的森林后,冯·克劳斯立刻召开了简短的作战会议,向将领们通报了“埃尔茨自由团”的情况。
“对方只有四百人,装备低劣,缺乏训练,就是一群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冯·克劳斯指着地图上的安娜贝格镇,语气自信,“如果我们强行进攻,最多半小时就能拿下小镇,但这样会造成不必要的伤亡,也会浪费宝贵的弹药。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快速控制小镇,而不是与这些人拼消耗。”
一名营长问道:“将军,那您的意思是……”
“围而不攻,威慑为先。”冯·克劳斯说出了自己的战术,“首先,我们派出部队,对安娜贝格镇形成半包围态势,切断他们的退路,让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无路可逃;然后,我亲自派出使者,打着国防军少将的旗号,要求与沃尔夫会谈,用我的身份和部队的实力威慑他,迫使他投降。这样既能兵不血刃拿下小镇,又能完整保留镇里的补给,还能将他的四百人编入我们的部队,一举三得。”
将领们纷纷点头,都觉得这个战术可行。随后,冯·克劳斯开始部署部队:命令第一营负责包围小镇的东侧和北侧,切断小镇通往外界的公路;命令第二营负责包围小镇的西侧,防止敌人从山区小路逃跑;迫击炮连和反坦克炮连则在小镇外围的山丘上构筑阵地,瞄准小镇的主要路口,一旦对方拒绝投降,就立即发起炮击;冯·维茨兰上尉则带领一支精锐卫队,跟随使者前往小镇,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部队行动迅速,不到一个小时,就完成了对安娜贝格镇的半包围。山丘上的迫击炮和反坦克炮已经架设完毕,黑洞洞的炮口对准了小镇;步兵们则隐蔽在树林和灌木丛中,手中的枪上膛,随时准备发起进攻。整个安娜贝格镇,瞬间被笼罩在紧张的战争氛围中。
随后,冯·克劳斯挑选了一名能言善辩的副官,让他打着一面白色的旗帜,独自前往小镇,向沃尔夫传达会谈的请求。副官出发前,冯·克劳斯特意叮嘱他:“见到沃尔夫后,不用跟他过多废话,只需要告诉他,国防军少将汉斯·冯·克劳斯率部在此,要求他立即出来会谈,否则,我们将对小镇发起进攻,后果自负。”
第七节:磨坊会谈:实力碾压的心理博弈
副官很快就传回了消息:沃尔夫同意会谈,会谈地点定在小镇外的一座废弃磨坊边。
冯·克劳斯只带了冯·维茨兰上尉和四名精锐卫兵,乘坐一辆吉普车前往磨坊。吉普车停在磨坊外的空地上,冯·克劳斯推开车门,缓缓走了下来。此时的他,穿着一身笔挺的国防军少将制服,胸前佩戴着勋章,眼神锐利,浑身透着一股久经沙场的威严,与之前那些溃兵将领截然不同。
没过多久,一辆破旧的军用卡车从小镇方向驶来,停在距离磨坊五十米远的地方。从车上下来一个胖胖的中年人,他穿着一件不合身的旧国防军上尉制服,肚子鼓鼓的,脸上堆满了肥肉,眼神却闪烁不定,显得有些紧张。在他身边,还跟着五个神色慌张的打手,每个人都握着一把步枪,手指紧紧扣在扳机上,却难掩内心的慌乱。
“想必您就是冯·克劳斯将军阁下吧?”中年人快步走到冯·克劳斯面前,努力挤出一个笑容,语气却有些僵硬,“我是埃尔茨自由团的首领,赫尔曼·沃尔夫,自称‘地区专员’。不知您率部莅临我这小小的自治领,有何指教?我们这里一切安好,百姓安居乐业,不需要国防军的‘帮助’。”
“自治领?”冯·克劳斯嘴角微微上扬,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沃尔夫先生,我想你应该清楚,根据德意志帝国的法律,战时一切权力归国防军所有,任何未经国防军授权的‘自治领’,都是非法的。”
他向前走了一步,目光紧紧盯着沃尔夫,继续说道:“我现在正式通知你,我率部前往埃尔茨山脉建立防御堡垒,安娜贝格作为进山门户,必须由国防军接管防务。你和你的“埃尔茨自由团”,现在有两个选择:第一,全员接受整编,编入我的部队,服从统一指挥,今后不仅有稳定的粮食和弹药补给,还能获得正规的军事训练;第二,继续顽抗,被当作叛军和劫掠者消灭——我的部队已经包围了小镇,你应该清楚,反抗的下场是什么。
沃尔夫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之前强装的镇定荡然无存。他下意识地后退一步,眼神扫过冯·克劳斯身后的卫兵——那四名士兵站姿挺拔,眼神锐利如鹰,手中的冲锋枪擦拭得一尘不染,显然是经历过实战的精锐。对比自己身边那些畏畏缩缩、连枪都握不稳的打手,沃尔夫的底气又弱了几分,但他还是强撑着强硬道:“将军!您不能这样!安娜贝格是我先占领的,我有四百条枪,还有小镇百姓的支持!你们这些从战场上溃败下来的老爷兵,连自己都保不住,还想接管我的地盘?不如去找俄国人决战,别在这里欺负我们这些自保的人!”
他的话刚说完,冯·克劳斯微微抬了抬手,没有多余的动作。但远处的山丘上,突然传来一阵整齐的枪栓拉动声——至少一个连的秦军士兵从隐蔽处起身,齐刷刷地举枪瞄准了磨坊方向,阳光下,刺刀反射出冰冷的寒光,晃得人睁不开眼;更远处的树林里,几挺重机枪的枪口缓缓露出,黑洞洞的枪口仿佛在无声地宣告着威慑。
空气瞬间凝固,沃尔夫身边的打手们吓得浑身发抖,有的甚至下意识地放下了手中的枪。沃尔夫的额头渗出冷汗,顺着脸颊滑落,浸湿了衣领。他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却发现喉咙干涩得发不出声音——他终于明白,冯·克劳斯说的不是空话,对方的实力,远比他想象的要强得多,自己的四百条枪,在这支训练有素的正规军面前,确实和烧火棍没什么区别。
“你的四百条枪,”冯·克劳斯的声音冰冷得没有一丝温度,目光像利刃一样刺穿沃尔夫的伪装,“能挡住我的迫击炮吗?能顶住我的重机枪吗?我给你五分钟考虑,现在开始计时。投降,或者死亡,你选一个。”
说完,冯·克劳斯抬手看了看手表,不再理会沃尔夫,转身走到磨坊边的石磨旁,悠闲地用手指拂去石磨上的灰尘。每一秒的沉默,都像一块巨石压在沃尔夫的心头。他回头看了看小镇的方向,又看了看远处那些杀气腾腾的士兵,再看看身边面如土色的手下,最终颓然低下了头,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我……我们接受整编,我们投降。”
第八节:兵不血刃:安娜贝格的平稳接管
沃尔夫投降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安娜贝格镇内。镇里的“埃尔茨自由团”成员,本就对冯·克劳斯的部队充满恐惧,得知首领已经投降,更是没人愿意反抗——有的士兵直接放下了武器,坐在地上等待整编;有的则跑回自己的住处,收拾简单的行李,准备加入新的部队;只有少数几个沃尔夫的亲信,还想偷偷逃跑,却刚走出镇口,就被埋伏在那里的秦军士兵抓获。
冯·克劳斯没有立即进入小镇,而是先下令部队解除“埃尔茨自由团”的武装:所有士兵必须在镇中心的广场集合,交出手中的武器和弹药,由秦军军械士统一清点登记;沃尔夫的亲信则被单独看管,等待后续的审查。在解除武装的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冲突——秦军士兵纪律严明,没有随意打骂俘虏,也没有抢夺百姓的财物,这让原本惶恐不安的小镇居民,渐渐放下了戒备。
下午三点,冯·克劳斯才率领卫队进入安娜贝格镇。小镇的街道不宽,两旁是低矮的石质房屋,偶尔能看到几个胆大的居民从门缝里探出头,偷偷观察这支新来的部队。冯·克劳斯走到镇中心的广场上,看着站在广场上的四百多名“埃尔茨自由团”成员,语气平静地说道:“从今天起,你们不再是零散的地方武装,而是国防军的一员。我知道,你们中很多人是为了自保才加入‘自由团’,也有人是为了逃避兵役。但现在,德意志正处于危难之中,我们需要团结起来,在埃尔茨山脉建立堡垒,抵御外敌。只要你们服从指挥,英勇作战,我保证,每个人都能得到公平的待遇,都能为自己和家人争取到安全的生活。”
他的话虽然简短,却极具感染力。广场上的士兵们,原本低落的士气渐渐回升,有的甚至主动抬起头,眼神中多了几分期待。随后,冯·克劳斯任命贝尔曼中校暂时负责镇务,主要处理三件事:一是清点小镇的仓库,统计粮食、弹药、药品等物资,做好登记造册;二是安抚小镇居民,张贴公告,说明秦军接管小镇的目的是为了建立秩序、抵御外敌,不会打扰百姓的正常生活;三是对“埃尔茨自由团”的成员进行筛选,将有战斗经验、愿意服从指挥的士兵编入步兵营,将没有战斗经验的平民编入后勤部队,而沃尔夫等几名前纳粹党部官员和顽固分子,则被降为普通士兵,由秦军军官直接监管。
贝尔曼中校执行力极强,当天就完成了仓库清点——收获颇丰,不仅有足够部队消耗半个月的粮食,还有一批步枪、机枪弹药,以及少量的医疗用品;小镇居民也在公告和秦军士兵的安抚下,渐渐恢复了正常生活,有的居民甚至主动为秦军士兵提供饮用水和食物。安娜贝格镇,以一种平稳的方式,完成了政权的更迭。
第九节:钟楼远眺:根据地的初步建立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冯·克劳斯就登上了安娜贝格镇中心的教堂塔楼。塔楼很高,站在顶端,整个小镇和周边的景色尽收眼底:小镇的房屋错落有致,街道上已经有了行人,偶尔能听到商贩的叫卖声,透着一股久违的生机;小镇外,秦军士兵正在进行训练,整齐的脚步声和口号声,在空旷的原野上回荡;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埃尔茨山脉,林海莽莽,云雾缭绕,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将小镇与外界的战火隔绝开来。
“这里,就是我们第一个真正的根据地。”冯·克劳斯望着眼前的山脉,心中充满了感慨。从吕本镇的短暂休整,到沿途收拢溃兵,再到兵不血刃拿下安娜贝格,这一路的艰辛,终于换来了一块相对安全的立足之地。
就在这时,冯·克劳斯的脑海中响起了系统的提示音:【检测到宿主已控制稳定区域,满足“建筑槽位”启用条件,现正式启用1个基础建筑槽位;检测到当前区域为山区地形,结合宿主部队需求,推荐优先建造“山地兵训练营”——该建筑建成后,可训练“山地步兵”特殊单位,山地步兵擅长复杂地形作战,具备极强的攀爬能力和隐蔽性,可有效提升部队在山区的战斗力。】
冯·克劳斯心中一喜,立即打开系统界面。界面上,除了更新的“控制领土”“总兵力”和“现有资源”数据外,新增了一个“建筑槽位”选项,点击进入后,“山地兵训练营”的建造信息清晰地显示在屏幕上:建造所需资源为人力50、钢铁20、稀有材料5,建造时间为72小时,建成后可解锁“山地步兵”训练权限,每次训练可培养100名山地步兵。
“太好了!”冯·克劳斯毫不犹豫,点击了“确认建造”按钮。随着他的操作,系统界面上出现了一个虚拟的倒计时——71:59:59,同时,小镇西侧的一片空地被标记为建造区域,系统提示“已自动规划建造图纸,可安排工兵部队前往施工”。
冯·克劳斯立即下令,让工兵部队携带工具和材料,前往指定区域开始建造。工兵们干劲十足,很快就清理了空地,按照系统提供的图纸,搭建起了训练营的框架。看着远处忙碌的工兵部队,冯·克劳斯知道,随着“山地兵训练营”的建成,他的部队将具备在山区作战的优势,而埃尔茨山脉,也将成为他抵御外敌、积蓄力量的坚固堡垒。
但他也清楚,建立根据地,只是第一步。安娜贝格镇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控制了这里,就等于控制了进出埃尔茨山脉的通道,这必然会引起周边势力的注意——无论是苏军的巡逻队,还是其他溃兵组成的武装,甚至是德军的其他部队,都可能在未来对这里发起进攻。他必须尽快整合部队,提升战斗力,同时囤积更多的资源,为即将到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第十节:数据更新:势力崛起的初步印记
当天下午,冯·克劳斯在安娜贝格镇的临时指挥部里,整理出了最新的势力数据——这些数据,不仅是对这段时间部队发展的总结,更是未来制定战略的重要依据。
首先是“控制领土”:经过系统确认,安娜贝格镇及周边山区要道已达到“基本稳定”标准,控制面积约120平方公里,虽然在世界总面积(约1.49亿平方公里)中占比极低,仅为0.000081%,但这是他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稳定领土,意义非凡。
其次是“总兵力”:部队从吕本镇出发时,总人数约为6305人;沿途收拢了797名溃兵和地方民兵,其中包括“埃尔茨自由团”的400人,目前总兵力已达到7102人。虽然这些士兵中,有不少人是临时加入的“投机者”,忠诚度有待提升,但至少在数量上,部队得到了显著扩充,已经具备了应对小规模冲突的能力。
“现有资源”方面,除了部队随身携带的物资外,从安娜贝格镇仓库缴获的物资,让资源储备有了明显提升:人力从之前的255增加到388(主要是小镇的青壮年居民和愿意加入后勤部队的“埃尔茨自由团”成员);石油从35增加到42(主要是小镇加油站储存的燃油,可满足运输车队和摩托车队一周的消耗);弹药从68增加到85(包括步枪弹、机枪弹和迫击炮炮弹,暂时能满足部队的训练和防御需求);钢铁从25增加到38(主要是小镇铁匠铺的钢材和“埃尔茨自由团”废弃的武器零件,可用于修补装备和建造工事);稀有材料从7增加到10(数量虽少,但却是研发科技和建造特殊建筑的关键资源)。
最让冯·克劳斯重视的,还是“特殊进展”:一是成功启用了系统的“建筑槽位”,并开始建造首个特色军事建筑——“山地兵训练营”,这将为部队带来独特的山地作战能力;二是初步整合了新加入的士兵,制定了简单的训练计划,由秦军的老士兵带领新士兵进行基础的队列训练和射击训练,提升部队的整体战斗力;三是与安娜贝格镇的居民建立了初步的信任,部分居民已经愿意为秦军提供后勤支持,这为根据地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冯·克劳斯将这些数据整理成文档,交给贝尔曼中校存档。他站在指挥部的窗户边,看着外面正在训练的士兵和忙碌的居民,心中充满了坚定。从流浪溃兵到拥有根据地的军阀,他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埃尔茨山脉的壁垒,需要用鲜血和汗水去巩固,而一支足以让世界颤抖的力量,也将从这片山脉中,慢慢崛起。
本章结语
– 已占领区域:约120平方公里(世界总面积约1.49亿平方公里,占比:约 0.000081%)
– 总兵力:7,102人(初步整合,含原地方武装“埃尔茨自由团”及沿途收容的溃兵、民兵)
– 系统资源:
– 人力:388
– 石油:42
– 弹药:85
– 钢铁:38
– 稀有材料:10
– 核心进展:兵不血刃夺取埃尔茨山脉门户安娜贝格镇,首次建立稳定根据地;启用系统“建筑槽位”,启动“山地兵训练营”建造;初步整合新兵力,与当地居民建立信任,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 潜在挑战:根据地地理位置关键,易引发周边势力(苏军、其他武装)关注;新士兵忠诚度较低,需通过训练和胜利巩固;资源储备有限,难以支撑大规模长期作战。
本章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