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主角是林辰的小说《千年世家:从秦末到永恒》是由作者“龙麟凤武”创作的历史脑洞著作,目前连载,更新了94522字。
千年世家:从秦末到永恒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东汉章和二年,秋。洛阳城的梧桐叶被秋风染成金黄,一片片飘落,如同悄然变幻的朝局。兰台令史林砚站在窗前,望着宫城方向,眉头微蹙。
三天前,年仅三十三岁的汉章帝驾崩,十岁的太子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皇后窦氏以太后之尊临朝听政,其兄窦宪被任命为侍中,掌管朝廷机密,弟弟窦笃、窦景分掌禁军,窦氏一族权倾朝野。
“兄长,窦家这几日动作频频,已将几个反对他们的大臣贬出洛阳了。”林砚的副手,也是他的族侄林默,捧着一份名单进来,语气担忧,“连太尉邓彪都被架空,如今朝堂上,几乎没人敢说窦家的不是。”
林砚接过名单,上面的名字大多是章帝时期的老臣,其中不乏与林家有旧的人。他指尖划过“袁安”二字,这位司徒刚正不阿,昨日因反对窦宪北伐匈奴,被窦太后斥责,闭门谢客。
“袁公怕是凶多吉少。”林砚低声道,“窦宪好大喜功,急于立威,北伐匈奴不过是借口,实则想掌控军权。”
林默急道:“那我们该怎么办?窦景在洛阳城内纵奴行凶,百姓怨声载道,前日还抢了咱们在西市的布庄,要不要……”
“不可。”林砚打断他,“窦家势大,此时硬碰硬,只会引火烧身。布庄的损失暂且记下,先派人去齐郡,把这里的情况告诉家主。”
齐郡的秋风,比洛阳更清爽。林嵩正在惠民仓查看新收的粮食,听到林砚派来的人转述洛阳局势,只是淡淡点头:“知道了。告诉砚弟,守住兰台,管好典籍,别的事不要插手。窦家要北伐,就让他们去,咱们只需保证齐郡的粮草能按时运到前线,别出岔子。”
来人有些不解:“家主,窦家如此专权,难道就眼睁睁看着他们胡闹?”
林嵩指着仓外晾晒的稻谷:“你看这稻谷,熟了自然会低头,不熟的才会仰头迎风。窦家现在就像没熟的稻子,锋芒太露,必有栽跟头的一天。咱们林家经历的风浪多了,急什么?”
他顿了顿,补充道:“让砚弟多留意和帝身边的人,尤其是中常侍郑众。此人虽是宦官,却心思缜密,忠于皇室,或许是将来的变数。”
悬浮在一旁的林辰,听到“郑众”二字,意识微微一动。模拟器面板上的“历史节点预警”已悄然亮起:【预警:窦氏外戚专权,与皇权矛盾激化,汉和帝将在宦官帮助下夺回权力,开启东汉宦官干政之端。】
他看着林嵩沉稳的侧脸,心中感慨。历经十代,林家子弟已将“隐忍”与“洞察”融入骨血。他们或许不会像张良那样运筹帷幄,也不会像卫青那样驰骋沙场,却总能在波诡云谲的朝局中,找到最安全的位置,等待时机。
林砚接到兄长的回信,愈发低调。兰台是皇家图书馆,藏有无数典籍,窦家虽专权,却也知道这些典籍的重要性,并未过多干涉。林砚便借着整理典籍的名义,将章帝时期的诏书、奏议一一抄录备份,尤其是涉及窦家不法行为的记录,都妥善收好。
窦宪果然如林嵩所料,力排众议,率军北伐匈奴。永元元年,窦宪在稽落山大败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一时间声望达到顶峰,越发骄横,连皇室宗亲都不放在眼里。
洛阳城内,窦景的家奴更是横行无忌,公然劫掠百姓,殴打官吏。有一次,窦景的家奴抢了颍川荀氏的商队,荀氏派人来向林砚求助,林砚只让人送去些伤药,却不肯出面调停。
“伯父,荀家与咱们是世交,为何不帮?”林默不解。
林砚叹了口气:“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窦家现在是烈火烹油,谁沾谁倒霉。荀家吃了这次亏,自然会收敛,总比将来被窦家灭门好。”
果然,没过多久,荀家便将在洛阳的产业悄悄转移到了颍川,避开了窦家的锋芒。
齐郡的日子依旧平静。林嵩借着窦宪北伐的机会,扩大了与北方边境的贸易,将齐郡的丝绸、茶叶换成战马、皮毛,既支援了前线,又赚了不少利润。他还让人改进了冶铁技术,打造的兵器锋利耐用,被窦宪的军队大量采购——只是这些兵器上,都没有刻林家的印记。
“家主,窦将军派人来,想让咱们在兵器上刻‘窦’字,还说要封您为‘车骑将军’,让您入朝议事。”管家来报。
林嵩笑了:“告诉来人,林家世代是农夫、商人,不懂打仗,兵器能合用就好,不敢居功。至于入朝,就说我年纪大了,离不开齐郡的土地。”
林峦在一旁看着父亲应对,忽然问道:“父亲,窦家势大,我们这样处处避让,会不会被人说懦弱?”
林嵩指着窗外的老槐树:“你看这树,遇到大风,枝条会弯,但根不会动。咱们避让的是窦家的锋芒,守住的是齐郡的根基。等风停了,树还是这棵树,可那些被风吹断的枯枝,就什么都不是了。”
林辰看着这对父子,心中了然。林家的“避让”,从来不是真的懦弱,而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智慧。他们不与外戚争权,却牢牢掌控着民生根本——粮食、布匹、兵器,这些才是乱世中最坚实的依仗。
永元四年,汉和帝刘肇已十四岁,渐渐懂事,对窦氏的专权日益不满。中常侍郑众看出皇帝的心思,开始暗中联络对窦家不满的大臣,伺机而动。
林砚察觉到宫中的变化,悄悄将一份“窦宪私藏兵器、结交外藩”的匿名奏报,通过一个可靠的小宦官,送到了和帝手中。这份奏报里的证据,大多来自他整理的典籍与各地密报,详实而隐蔽。
和帝看到奏报,又惊又怒,连夜与郑众商议对策。郑众建议:“窦氏手握兵权,不可硬来。可趁窦宪班师回朝之际,以犒劳为名,收回其兵符,再逐个击破。”
和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同时让人悄悄联系林砚,希望林家能在关键时刻提供粮草支持,稳住洛阳局势。林砚回奏:“齐郡的粮草早已备好,只等陛下号令。”
永元四年六月,窦宪北伐归来,和帝在宫中设宴犒劳。席间,郑众突然率领禁军控制了宫门,宣读诏书:“窦宪专权乱政,图谋不轨,免官夺爵,贬为冠军侯,即日离京就国!”
窦笃、窦景等人猝不及防,被一一拿下。窦太后被软禁于长乐宫,窦氏一族就此覆灭。这场政变,没有流血,却彻底改变了东汉的政治格局——宦官郑众因功被封为鄛乡侯,开创了宦官封侯的先例。
消息传到齐郡,林嵩正在田间查看秋收。听到回报,他只是弯腰拾起一粒掉落的稻谷,笑道:“风停了。”
林峦看着父亲平静的样子,忽然想起祖父林靖的话:“天下就像一片田,有时候会生杂草,有时候会遭虫害,但只要土地还在,种子还在,总能长出新的庄稼。咱们林家要做的,就是守好自己的田,别让杂草占了地。”
洛阳城内,林砚因暗中相助有功,被和帝提拔为侍中,掌管机要。但他却多次上书,请求辞去侍中一职,仍回兰台任职。和帝不解:“林卿有功,为何要辞?”
林砚叩首道:“臣本是书生,只会整理典籍,不懂朝堂争斗。如今窦氏已除,陛下更需任用贤臣,臣愿回兰台,为陛下守护好历代治国的经验,也算尽一份力。”
和帝感动于他的谦逊,便允了,只是赏赐了大量金银,并特许林家子弟可自由出入兰台读书。
林辰看着模拟器面板上的家族状态,再次回到“稳健”:
【家族模拟器】
当前宿主:林辰(灵魂状态)
家族存续状态:稳健(避开窦氏之祸,与皇权互信度提升)
家族声望:国望(不涉党争,专注民生,声望更盛)
家族资产:一千四百万钱(边境贸易与兵器订单收益丰厚)
家族成员:
– 林嵩(家主,50岁,胶东侯,齐郡根基稳固)
– 林砚(47岁,兰台令史,获和帝信任)
– 林础(44岁,江南商路扩展至岭南)
– 林峦(24岁,协助林嵩打理齐郡,兼管北方贸易)
– 林岫(林峦之弟,20岁,入兰台协助林砚)
……(其余成员略)
窦氏覆灭后,和帝亲政,励精图治,重用贤臣,东汉王朝迎来了短暂的“永元之隆”。林家在这一时期,继续专注于民生与文事——林嵩在齐郡推广新的纺织技术,使齐郡的布匹产量翻倍;林砚在兰台编纂《东观汉记》,记录东汉开国以来的历史;林础则打通了岭南商路,将茶叶、丝绸销往交趾、日南等地。
林峦已成为林嵩的得力助手,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沉稳,还多了几分开拓精神。他发现北方边境在窦宪北伐后趋于安定,便建议与匈奴、鲜卑开展互市,用布匹、粮食换取战马、皮毛,既缓和了民族矛盾,又增加了收入。
“父亲,鲜卑首领轲比能派人来,想娶咱们林家的女子为妻,以示友好。”林峦前来禀报。
林嵩沉吟道:“可以。但要选个懂得农桑的女儿,嫁过去后,不是要她争什么地位,是要她教鲜卑人耕种、织布。让他们知道,种田织布比打仗好,日子才能安稳。”
最终,林嵩的侄女,也就是林础的女儿林月,嫁给了轲比能的长子。林月带去了大量的种子、农具和织机,在鲜卑部落里教妇女织布、男子耕种,渐渐赢得了鲜卑人的尊重。
林辰看着这一切,心中感慨。从秦末的“活下去”,到如今的“融各族”,林家的格局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家族传承,变成了一种促进融合、守护安定的力量。这或许就是世家真正的价值——不仅要传承自己的血脉,更要传承文明的火种。
永元十七年,汉和帝驾崩,年仅二十七岁。和帝生前未立太子,邓皇后(邓绥)立出生仅百日的少子刘隆为帝,是为汉殇帝。殇帝在位不足一年便夭折,邓太后又立十三岁的刘祜为帝,是为汉安帝,自己继续临朝听政。
邓太后吸取了窦氏的教训,虽重用外戚邓骘等人,却也能约束他们,同时重用宦官与大臣,维持着朝堂的平衡。林家在这一时期,继续保持低调,不涉党争,只专注于自己的领域。
林嵩已年过花甲,将齐郡的事务大多交给了林峦,自己则在家中教导孙辈。他常对孩子们说:“咱们林家能传这么久,不是因为多有钱,多有权,是因为每一代都知道,什么该争,什么该让。争的是百姓的安宁,让的是无谓的虚名。”
林峦站在父亲身边,看着齐郡广袤的田野,那里的稻谷又熟了,金黄一片。他手中握着那枚传家玉佩,感受着温润的触感,忽然明白,林家传承的,从来不是一块玉,而是一种智慧——一种在历史长河中,既能顺应潮流,又能坚守本心的智慧。
玉佩的光芒在阳光下闪烁,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而年轻的故事。林家的路,还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