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中旬。
章台宫。
秦王政伏案翻看着文书。
台下则站着昌平君等朝臣。
“叶腾现在将南郡治理的挺好。”
“南郡地处南方,曾为楚地。”
“当地人好任侠,喜剑舞。”
“他们争勇好斗,不守秦法。”
“麾下秦吏更是与当地人勾结。”
“叶腾便写了这篇《为吏之道》。”
“诸公也可看看。”
叶腾就是未来大名鼎鼎的内史腾。
他本为韩人,也是文武双全。
亲手灭了韩国。
还将南郡治理的井井有条。
“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
“慎谨坚固,审悉毋私……”
李斯接过竹简。
缓缓念诵。
他并没有全都念完。
很快就点到为止。
“善!”
“此篇甚好!”
御史大夫隗状缓步走出。
“以五善和五失考核官吏。”
“强调赏罚得当,符合秦法。”
“体察民力,融合法治与德治。”
“对新征之地,可大力推行此篇。”
“凡秦吏者,必读为吏之道!”
“可!”
秦王政只是吐出个字来。
而后就看向了李斯。
“廷尉。”
“臣在!”
“此事便交由你去安排。”
“臣遵令!”
李斯长拜应下。
作为廷尉,这就是他的职责。
也要协助秦王增删律法。
秦国朝堂就是这么的高效。
抛出问题后,由群臣商讨议论。
最后由秦王政直接拍板决定。
再交由对应的朝臣去处理。
一层层传递。
最后落实于基层秦吏。
秦吏手握三尺木牍,奔走各地。
宣扬律令,治理地方。
成为秦国郡县制的一部分。
终于,秦王政脸上浮现出抹笑容。
“建文君现在到哪了?”
昌平君缓步走出。
只是他的脸色并不算好。
他现在是秦国的相邦。
可以说是独揽相权。
秦国的丞相其实比较独特。
像武王时期就分置左右丞相。
借此制衡相权。
等到吕不韦时,又担任相邦。
昌平君的身份比较独特。
楚考烈王昔日曾在秦国为质。
后来娶了秦昭王的女儿。
两人在咸阳结婚生子。
生下两子一女。
长子就是昌平君,名启。
仲子便是昌文君。
再后来黄歇迎回楚考烈王。
昌平君兄妹则被华阳太后留于宫中。
秦王归秦后,昌平君和他朝夕相伴。
论辈分的话,昌平君是秦王的表叔。
实则两人就如兄弟。
再后来秦王娶了昌平君的妹妹。
并且顺利诞下长公子扶苏!
这也是为借助楚系外戚的势力。
只是这两年矛盾越来越多。
昌平君希望秦王尽早立后。
顺势加封扶苏为太子!
只是秦王政不想让他人干涉。
还有就是关于秦楚关系的矛盾。
昌平君也不是傻子。
秦王为何会如此重视公孙劫?
无非是不想让他再独揽相权!
正所谓一代新人换旧人。
他可以顶替吕不韦。
那公孙劫也能顶替他!
就算不废相,也能置左右丞相!
间接分走他的相权,制衡楚系!
秦王早不是昔日刚归国的质子。
现在的他是至高无上的秦王!
独揽大权,说一不二!
昌平君抬起手来。
“禀上,建文君已过河东。”
“距离函谷关不足百里。”
“不出意外,后日就能到函谷。”
“后日?”
秦王政猛地站起身来。
他可是出了名的冷静。
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
泰山崩于前,面不变色。
可现在却是如此失态。
从函谷关至咸阳,也要两天。
“诏令群臣!”
“随寡人即刻至函谷关亲迎!”
“这……”
昌平君面露诧异。
就连李斯都站出来劝阻。
“还请大王三思!”
“公孙劫虽有才能,却不至如此。”
“大王何需亲至函谷迎接?”
“不若由相邦代替。”
“大王可坐镇咸阳等候。”
“臣附议!”
“臣附议!”
群臣纷纷站出来附和。
主要是这礼节太大了!
公孙劫现在还未正式拜相封侯。
充其量只是外邦名士。
秦王出宫迎接,已是天大的恩赐。
何需带着群臣,亲出函谷迎接?
从他们这去函谷,足足有三百多里。
乘坐马车,起码得要两天时间。
带着群臣如此奔波,值得吗?
“寡人心意已决,勿复再言!”
秦王政冷漠起身。
当即就带着寺人离去。
独留昌平君他们发愣。
他们对公孙劫也很了解。
知道这人很有才能。
相传是能抵得上五万魏武卒。
这些年来或多或少都打过些交道。
在李斯看来,公孙劫能力很强。
最主要的还是大局观!
他好似能预知未来那般。
秦国大的行军动向,他都能算到。
这些年来可谓是算无遗策。
多次逼的秦国只能临时改变。
此外,公孙劫擅长生产。
精通工农之术。
在赵国是大力推行改革。
让赵国的国力倍增。
远的不说,造纸术强不强?
现在邯郸纸可是相当出名。
半斤邯郸纸,能卖出百钱的天价。
可千万别嫌贵!
这还是有价无市!
去的晚些可就卖完了!
当然,能力还只是一方面。
秦王在邯郸出生,备受欺凌。
可公孙劫的出现,却如明媚的阳光。
照亮了他昏暗的人生。
自归国后,还经常提及公孙劫。
只要提到他,脸上都会浮现出笑容。
公孙劫对他很照顾。
还总会给他带些好吃好喝的。
当时公孙劫还安慰过他。
他很快就能返回秦国。
毕竟他的父亲已经成为秦王!
两人有时还会谈论天下大事。
探讨纵横之术,百家学说。
还有各国奉行制度的利弊。
秦王政也是受益匪浅。
要知道,当时公孙劫就只有五岁!
两人亦师亦友,相处的很融洽。
靠着公孙劫庇护。
让秦王政最后半年过的很舒心。
临走时,公孙劫亲自带人护送他。
他希望能带上公孙劫回去。
可却被果断拒绝。
越是求之不得,他就越想得到!
现在,公孙劫终于来了!
试问秦王政如何能不激动?
况且,他本就相当重视人才。
为留下尉缭,衣食皆与他相同。
现在亲出函谷迎接公孙劫,又有何不可呢?
“相邦,斯就先去准备了。”
“嗯。”
昌平君轻轻颔首。
他悠悠长叹。
心中却是相当不甘心。
自秦王政继位,他就兢兢业业。
秦王政能坐稳王位,他功不可没。
平定嫪毐叛乱,废黜吕不韦。
开凿郑国渠,荡平韩国……
这些可都是他的功劳。
可现在……公孙劫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