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文学
一个专业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3章

万历七年正月十五,江陵的上元节飘着细雨。徐光启的船刚泊在码头,就见王承祖带着几十个军户候在岸边,每人手里提着盏纸灯笼,红的、绿的、方的、圆的,在雨雾里晃成一片暖光。

“先生!您可回来了!”王承祖嗓门洪亮,震得雨珠从灯笼上往下掉,他身后的军户们纷纷涌上来,有的递蓑衣,有的捧热茶,还有个梳双丫髻的小姑娘,把盏兔子灯塞到徐光启手里:”先生,这是俺娘做的,说给您照路。”

徐光启接过灯笼,竹骨上糊的棉纸还带着新浆的韧劲,心里暖烘烘的。他刚要说话,却见钱六从人群里挤出来,脸色发白:”先生,您快回布政司看看吧,李参议…李参议他病得厉害!”

徐光启心里一沉,跟着钱六往布政司赶。雨丝打在脸上冰凉,他想起离京前沈鲤的话:”先生说江陵的冬天比京城冷,让您多带件棉袍。”那时只当是寻常叮嘱,此刻才知老参议怕是早就积劳成疾。

布政司的卧房里,李贽躺在榻上,盖着厚厚的棉被,脸颊烧得通红。见徐光启进来,他挣扎着想坐起,却被按住。”回来就好…”老参议的声音沙哑,指了指床头的卷宗,”这是…这是冬粮的账册,你看看…”

徐光启翻开账册,只见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军屯缺粮三十石””西乡灾民需救济粮五十石”,最末页写着行小字:”李三才旧部在荆门囤积粮食,市价涨三成”。他心里咯噔一下——这分明是有人故意刁难,想趁着年关囤积居奇。

“参议放心,学生这就去办。”徐光启合上账册,掖了掖李贽的被角,”您先养病,别的事不用操心。”

走出卧房,赵勇正候在廊下,手里捧着个瓦罐:”先生,这是军户们熬的姜汤,您暖暖身子。”他压低声音,”那批囤积粮食的,是荆门卫的千户张彪,据说跟李三才沾亲,年前就把通往江陵的粮道堵了,说要’按市价收粮’。”

“市价?”徐光启冷笑,”他是想趁火打劫。”江陵去年虽丰收,但冬春之交本就青黄不接,再加上市面流通的银子被矿税榨走不少,百姓哪买得起高价粮?

他当即让人备马,带着赵勇和二十个军户往荆门去。官道两旁的田埂还冻着冰,偶尔能看见灾民蜷缩在破庙里,裹着草席瑟瑟发抖。徐光启心里像压着块石头,催马跑得更快。

荆门卫的粮仓在城郊的山坳里,远远就看见几十辆粮车堵在门口,几个兵丁拿着鞭子驱赶购粮的百姓。”都给老子滚开!”一个满脸横肉的汉子站在粮仓前,正是张彪,”十文钱一斤,少一个子儿都别想拿粮!”

“张千户好大的口气。”徐光启勒住马,亮出”巡视湖广”的令牌,”朝廷规定冬粮平价供应,你竟敢哄抬物价?”

张彪斜睨着令牌,嗤笑一声:”什么巡视令牌?在荆门卫,老子的话就是规矩!”他指了指粮车,”这些粮是老子花钱收的,想卖多少卖多少,你管得着?”

“朝廷的粮仓,你敢说是私人的?”徐光启翻身下马,走到粮车前,扯开麻袋——里面装的竟是军屯的糙米,袋角还印着”江陵卫所”的戳记。”这是去年从江陵军屯调走的粮,怎么成了你的私产?”

张彪脸色骤变,却强撑着:”是…是李总督调给荆门的,有文书!”

“拿出来看看。”

张彪支支吾吾地掏不出文书,身后的兵丁却慌了神。一个小兵突然喊道:”是他逼着我们抢的!上个月在汉江渡口,抢了江陵运粮的船!”

这话一出,购粮的百姓顿时炸了锅。”怪不得俺们买不到粮!””这狗官该杀!”人群涌上来,竟要动手殴打张彪。

“都住手!”徐光启喝住众人,对赵勇道,”把张彪绑了,粮车全部押回江陵,按平价卖给百姓。”

军户们应声上前,张彪还想反抗,被王承祖(他不知何时带着人赶来了)一拳打在脸上,顿时晕了过去。”先生,这粮仓里还有不少粮,都是从周边抢来的!”王承祖提着张彪的衣领,像拎着只鸡。

徐光启走进粮仓,只见囤满了稻谷、小米、豆子,墙角还堆着几袋盐巴——又是私贩的官盐。他让人清点数目,竟有三百多石,足够救济全城灾民。”把这些粮分下去,优先给军户和灾民,记账入库,回头从荆门卫的军饷里扣。”

往回走的路上,粮车队伍拉得老长,百姓们跟在后面,举着灯笼唱着歌谣,把冰冷的官道照得一片通红。徐光启骑着马走在队首,听见有妇人教孩子唱:”徐先生,送粮来,家家有米下锅台…”

回到江陵时,天已经亮了。徐光启先去看李贽,老参议的烧退了些,正靠在榻上看账册。”都办妥了?”

“办妥了。”徐光启把分粮的记录递过去,”张彪被押回卫所看管,等您病好再审。”

李贽笑了笑,指了指窗外:”你听…”

窗外传来鞭炮声,夹杂着孩子们的欢闹。原来百姓们自发在布政司门前挂起了灯笼,红绸子上写着”为民请命”四个大字,在雨雾里格外醒目。

“这比什么赏赐都金贵。”李贽的眼里闪着光,”老夫没看错你。”

徐光启望着那片红光,突然明白张居正说的”懂百姓要什么”是什么意思。百姓要的从不是空洞的新政口号,而是寒冬里的一碗热粥,饥荒时的一捧粮食,是有人肯为他们挡住张彪这样的恶狼,护住那点过日子的盼头。

他走到案前,提笔写了封奏疏,请求朝廷严查各地囤积粮食的军官,再拨一批救济粮到湖广。写罢,他想起李贽床头的账册,又添了笔:”请罢荆门卫千户张彪,以儆效尤。”

雨停时,阳光透过云层照在江陵城头,积雪开始融化,顺着瓦当滴下来,像在数着春天的日子。徐光启站在廊下,看着军户们扛着粮食往灾民点去,脚步踩在融雪的石板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竟比任何乐章都动听。

他知道,只要这脚步声不停,只要还有人肯为百姓多送一袋粮,江陵的春天就一定会来。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