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文学
一个专业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3章

2022年8月的午后,阳光透过出租屋的纱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陈野刚把“暖阳花店”的尾款提现到银行卡,手机“叮咚”响了一声,是潮玩爱好者群的消息提示。他随手点开,群里正吵得热闹——有人晒了新款限量版手办,有人在吐槽某家店的预售延期,还有人在吆喝“出闲置潮玩,可刀”。

陈野是半年前加入这个群的,起初只是想低价收几个设计参考用的手办模型,后来偶尔会在群里分享自己拍的手办开箱视频,慢慢混了个脸熟。他正滑动屏幕看热闹,一个顶着“墨哥潮玩铺”头像的用户突然私聊了他。

“是陈野吗?看了你拍的手办视频,剪辑挺专业啊。” 对方开门见山,头像是个戴着棒球帽的卡通男生,背景是堆满潮玩盒的货架。

陈野有点意外:“是我,怎么了?”

“我是林墨,开线上潮玩店的。” 对方秒回,紧接着甩来一个订单截图,“我刚接了个5000块的单子,花店开业要做宣传海报+短视频,你接不接?”

陈野盯着截图里的金额,心跳漏了一拍。这是他接到的最大一笔单,比之前零零散散的小单子加起来还多。但他很快冷静下来:“海报可以,但短视频可能有点赶,我一个人忙不过来……”

“缺人?” 林墨几乎没给他犹豫的时间,“我跑业务谈单子没问题,你搞技术,缺个画手吗?之前看你在设计群发的海报,那个手绘元素不错,是你自己画的?”

陈野心里一动,立刻想到了林溪:“不是我,是个叫林溪的女生画的,她很擅长手绘创意。”

“那就拉她组队!” 林墨的消息像连珠炮,“我刚跟客户聊过,他们想要‘潮玩+花店’的混搭风格,年轻女孩喜欢的那种。你技术+报价,她负责手绘创意,我来拉客户谈需求,这不就齐活了?”

陈野握着手机站起身,走到窗边深呼吸。组队?他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之前和林溪的合作更像“技术支援”,但林墨的提议,让他突然意识到——或许可以把这种松散的帮忙,变成更稳定的协作。

“我问问她。” 陈野回完消息,立刻点开和林溪的聊天框。他把林墨的提议简单说了说,附上订单金额:“5000块的单子,我们三个人分,你觉得怎么样?”

不到一分钟,林溪回了个蹦跳的小猫表情包:“可以呀!我暑假正好有空~ 不过我怕拖后腿……”

“不会,你的手绘是核心。” 陈野赶紧安慰她,然后把林溪拉进了一个新建的三人微信群,群名暂时叫“临时接单小分队”。

刚进群,林墨就发起了视频通话邀请。陈野手忙脚乱地找角度调整摄像头,屏幕亮起时,他看到了两个陌生的面孔——左边框里是个留着寸头的男生,穿着印着潮玩图案的T恤,背景是摆满货架的仓库,应该是林墨;右边框里是个扎着高马尾的女生,面前摆着平板和画笔,脸颊有点婴儿肥,正是林溪。

“终于见着活人了!” 林墨大大咧咧地挥挥手,嗓门洪亮,“我21岁,在义乌,爸妈做小商品批发,我自己开了家潮玩店,平时除了卖货就是跑业务。” 他指了指屏幕里的货架,“看到没?这些都是我家的货,客户资源绝对够。”

林溪有点害羞地笑了笑,把平板转向镜头,上面是她画的卡通小猫:“我15岁,在苏州,平时帮妈妈看文具店,喜欢画画。” 她的声音软软糯糯的,背景里能听到远处传来的文具店收银声。

陈野看着屏幕里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突然觉得有点不真实。一个是在义乌仓库里打拼的潮玩店主,一个是在苏州文具店画画的初中生,加上他这个窝在宁州出租屋的辍学生,三个素未谋面的人,居然要靠网线组队接单子。

“别愣着了,分工!” 林墨拍了下桌子,瞬间把气氛拉回正题,“客户要三张海报+一条30秒短视频,三天后交初稿。陈野,你主攻剪辑、设计、摄影,报价这块也归你,毕竟技术活儿你懂成本;林溪,你抓创意核心,平板手绘必须是亮点,客户特别吃这一套;我负责拉客户、盯需求、催款,有问题我去沟通!”

他语速飞快,条理却异常清晰。陈野一边点头一边记笔记,林溪在屏幕那头乖乖地“嗯”了一声,手里的画笔在平板上敲出轻响。

“还有,团队得有个名字吧?” 林墨突然一拍脑袋,“总不能一直叫‘临时小分队’。我想想……咱们仨都是凭着一股劲儿往前冲,不如叫‘锋芒’?年轻人就得有点锋芒!”

陈野心里猛地一震。“锋芒”——这两个字像带着锐气,刺破了他心里那层“只是随便试试”的犹豫。他看着屏幕里林墨眼里的兴奋,和林溪悄悄竖起的大拇指,突然觉得这个名字里藏着某种力量。

“我觉得行!” 他重重地点头。

“那就这么定了!” 林墨在屏幕那头比了个手势,“‘锋芒’线上工作室,先试单!这单利润咱们先不算死,等做完了再说分账,主打一个信任!”

视频通话结束后,陈野盯着群名改成“锋芒线上小分队”的聊天框,手指在屏幕上摩挲着“锋芒”两个字。他点开和母亲的聊天记录,上次母亲还在劝他“找个正经工作”,现在他突然有了点底气——或许这真的不只是“瞎捣鼓”。

林墨效率极高,下午就把客户需求整理成文档发在了群里:“客户是95后女生,花店叫‘花与潮玩’,想吸引学生党,海报要突出‘买花送潮玩小挂件’,短视频要拍花束包装过程+潮玩陈列区。” 他还附上了客户发的店铺实拍图,角落里果然摆着几个潮玩手办。

陈野立刻开始查资料算报价,列了份详细的成本清单:设计费、素材版权费、设备损耗、加急费……算到最后报了3500元成本,利润空间1500元。林溪则发来了第一版手绘草稿:穿着洛丽塔裙子的花仙子,手里抱着迷你潮玩手办,背景是粉色渐变的花海。

“这创意绝了!” 林墨在群里连发三个大拇指,“我现在就把草稿发给客户,保准她满意!”

那天晚上,陈野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打开手机,看着“锋芒”群里不断弹出的消息:林墨在跟客户确认细节,林溪在改手绘稿的配色,他自己则在查短视频拍摄技巧。三个人隔着几百公里的距离,却因为同一个目标在屏幕上忙碌着,这种感觉很奇妙。

他摸出枕头下的笔记本,在第一页写下“锋芒”两个字,下面画了三个小人:一个举着相机,一个握着画笔,一个比着“冲”的手势。然后他在旁边写:“陈野:技术+报价;林溪:创意手绘;林墨:业务+客户。”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亮了笔记本上的字迹。陈野突然觉得,那个模糊的“开工作室”的想法,好像第一次有了具体的形状——它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三个来自不同城市的年轻人,凭着网线和一股锐气,悄悄种下的种子。

群里林墨又发了条消息:“客户说林溪的草稿超赞!加钱!这单能涨到6000了!” 后面跟着林溪发的惊讶小猫表情包,和陈野自己忍不住发的笑脸。

陈野合上书,嘴角忍不住上扬。他知道,这只是开始。但这个夏天,在潮玩群里偶然遇上的“云合伙人”,和这个叫“锋芒”的名字,已经在他心里刻下了第一笔印记。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