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文学
一个专业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2章

曹操沉吟道:”将士征战已久,人困马乏。伐蜀之事,容后再议。”

七日之后,探马急报:蜀地动荡不安,刘备虽斩杀叛逆仍难稳民心。

曹操忆及刘晔先前的建议,心生悔意,急忙召其商议。

刘晔叹道:”刘备既已肃清内乱,民心将定。此时出兵恐难奏效。”

曹操长叹不已,最终率部返回许昌,并擢升刘晔为行军长史,执掌军务。

这段历史令众人唏嘘不已——若曹操采纳刘晔之计,或许真能在刘备立足未稳之际荡平西川,

陈留城的曹操观此影像不禁感慨:”不想孤也有拒谏之时,可惜!”

安喜县的刘备惊出一身冷汗:”刘晔真乃神算,幸而曹操未从其言。”

张飞声如洪钟:”大哥,咱们得赶紧找到徐庶!曹营谋士如云,光董昭、刘晔就够咱们应付了。”

关羽抚须颔首,深以为然。

徐庶的排位虽在刘晔之后,却是因为刘晔遭曹操毒手而蹉跎半生,功业未彰。

若使徐庶得以尽展所长,其成就未必逊于刘晔,甚或更胜一筹。

此刻楚云的声音再度响起。

“名士魏讽声震寰宇,曹魏群臣皆倾心相交。独刘晔初见此人,便断言其必反。建安二十四年,魏讽果如其言,举兵叛魏。至黄初元年,曹丕登基,拜刘晔为侍中,封关内侯。”

“时值蜀将孟达来降,曹丕大喜,委以新城太守之职。刘晔面见孟达后立即进言,此子日后必叛,曹丕仍不纳谏。”

“后关羽遇害,曹丕大会群臣,问计于朝。众人皆言蜀国元气大伤,当无力兴兵。唯刘晔力排众议。”

画面中,刘晔振衣出列,朗声奏道:”陛下明鉴,刘关张桃园结义,情逾骨肉。今云长遇害,蜀军士气低迷,正需大胜提振军心。臣敢断言,刘备必起倾国之兵伐吴!”

满朝文武多不以为然,就连曹丕也半信半疑。然而黄初二年,刘备果然挥师东进,于夷陵与吴军决战。

孙权为求自保,不惜向魏国称臣。当群臣竞相庆贺时,刘晔再度进言:”陛下,孙权此乃权宜之计。臣请即刻发兵南下,趁势荡平东吴,永绝后患!”

曹丕说道:”孙权已经臣服称藩,我怎能乘人之危?”

于是,曹丕否决了刘晔的建议。

正如刘晔所料,东吴在夷陵之战取胜后,孙权便逐渐脱离曹魏的控制。

曹丕勃然大怒,决意讨伐孙权。

刘晔劝道:”陛下,吴国刚获大胜,士气高昂,军民一心,锋芒正盛。加之长江天险,若无周密准备,贸然进攻必败。”

曹丕冷声道:”孙权如此戏弄朕,朕岂能容忍?”

最终,曹丕一意孤行,率军攻打东吴,结果惨败而归。

公元224年,曹丕亲率大军再度征讨东吴。

曹魏军队进抵广陵泗口,曹丕下令荆、扬两州兵马同时进攻孙权。

许多大臣认为孙权会亲自迎战,建议曹丕设伏突袭。

刘晔却道:”孙权知道陛下只是在江北督战,不会渡江交锋,他必定不会露面。”

果然直至战事结束,孙权始终未现身,曹丕无计可施,只得撤军。

公元227年,曹丕驾崩,曹叡继位。

降将孟达暗中勾结诸葛亮意图谋反,此时魏国群臣才猛然想起刘晔七年前的预警。

曹叡册封刘晔为东亭侯,赐食邑三百户。

公元228年,公孙渊胁迫叔父退位,自立为辽东太守。

魏国朝野对此事大多不以为意。

刘晔面见曹叡谏言:”公孙氏盘踞辽东日久,依托山海之险,若不及时遏制,恐酿成大患,甚至举兵作乱。陛下应趁其立足未稳,速派大军讨伐,同时悬赏离间其内部,或可不战而定。”

可惜,他的建议未被采纳。

公元237年,公孙渊果然起兵反叛。

世人听闻此事,无不惊叹刘晔的先见之明。

刘晔的推断从始至终精准无误,堪称未卜先知。

这般神机妙算的本领,实在令人叹服。

可惜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君主都拒绝了他最关键的建议。

人们不禁疑惑:为何曹魏三代都不肯重用刘晔?

楚云继续讲述:

这日曹叡欲伐蜀,群臣纷纷反对。

散朝后,曹叡单独召见始终沉默的刘晔问策。

刘晔对曹叡力主伐蜀,出殿后却向等候的百官坚称不可出兵。无论面对天子还是朝臣,他都言之凿凿,令人信服。

中领军杨暨深得曹叡宠信,素来敬重刘晔,又是最反对伐蜀的重臣。

他特意请教刘晔,刘晔列举诸多不可伐蜀的理由,使其误以为两人立场一致。

后来曹叡再议伐蜀,杨暨激烈反对。

曹叡以文臣不通军务为由斥责,杨暨遂搬出刘晔为证。

曹叡诧异:刘晔明明支持伐蜀,怎会变成反对派?

于是召刘晔当面对质。

面对君臣质问,刘晔始终沉默。

曹叡无奈,只得让二人退下。

事后刘晔单独觐见,提醒伐蜀计划不宜外泄,恐蜀国已获情报。

曹叡顿悟,对其愈发信任。

离宫后,刘晔又劝诫杨暨:谏言应当委婉,给天子留颜面。

杨暨深以为然,对其更加尊崇。

但有人厌恶刘晔左右逢元之举,便向曹叡进谗言。

曹叡采纳建议,在召见刘晔时故意提出相反观点试探。若刘晔总是附和自己,便证明其刻意逢迎圣意。

经此测试,刘晔果然如料,曹叡震怒,自此对刘晔日渐疏远。

巨大心理落差使刘晔难以承受,竟致一病不起。

232年(太和六年),改任太中大夫。

后又出任大鸿胪。

234年(太和八年),复任太中大夫,最终忧郁离世,谥号景侯。

影像定格,楚云作终局点评:

“刘晔历仕曹魏三朝,虽官职不显,实为核心智囊。

算无遗策,屡献奇谋,却因汉室宗亲身份始终不得曹氏信任——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君主皆存戒心。

若非此故,天下大势或将

官渡之战时,其改良投石车大破袁绍 ** 阵,堪称制胜关键,足见其在军事技术领域的建树。

谋士榜第十四位:刘晔

战略:★★★

战术:★

专长:★★

影响:★★

综合:★★★★★★★★”

观者无不感慨。

此前那些未尽其才的谋士,或困于庸主,或毁于阴谋。

而刘晔之憾,在于血脉承载的原罪——汉室宗亲的身份,注定难以获得曹魏集团真正信任。

陈留城中,曹操轻叹:”汉室宗亲身份,终究是庙堂隐患。”

安喜县内,关羽抚髯道:”若此人与大哥共事,何至如此?”

张飞重重点头:”正是!”

刘备目露精光:“曹操顾忌刘晔的皇室血脉,我却不然。若能招揽刘晔,定能让他大展宏图。”

洛阳城内,少年天子凝视战报,冷声道:“身为汉室宗亲,屈居曹贼帐下岂能尽显才干?唯有辅佐朕,方不负一身才华。”

他暗自思忖,如何避开董卓耳目与刘晔取得联系。

扬州城中,刘晔掩卷长叹:“看来投靠曹操,并非上策。”

庐江官署,太守刘勋怒拍桌案:“孙策小儿竟敢辱我!此仇不报,誓不为人!”转念又道:“不想子扬才华如此卓绝,日后当多倚重其谋。”

骤然间,楚云之声再度响彻九州。

“谋士榜第十三席,庞统。”

光幕中显现的身影令世人哗然——其人身形矮小,面容奇崛,令人见之生畏。

“世间竟有如此丑陋之人!”

“纵有经天纬地之才,这般相貌也教人望而生畏。”

楚云朗声阐述:“庞统,字士元,荆州人士。年少木讷,形貌不扬,二十岁赴颍川拜会司马徽。彻夜长谈后,司马徽惊叹其王佐之才,庞德公更赐’凤雏’之名,誉其有安邦定国之能。”

年仅十二岁的庞统闻言大笑:“吾名登此榜,恰证大道至公!”

这回,那些轻视我的人总该对我另眼相待了吧?

只是不知未来的自己,究竟会创下怎样的功业?

当楚云的声音再度响起时,我重新望向天穹中的光幕。

“建安十四年,曹操兵败赤壁,周瑜出任南郡太守。”

“听闻凤雏盛名,便征召庞统为功曹。”

“任职期间,庞统常品评人物,替他人扬名立万。”

“经他点评者,名声往往远超实际才学。”

“有人不解其意,前来询问缘由。”

光幕里的庞统广袖临风,淡然应答:”方今乱世,正道衰微。”

“善者日稀,恶者日众。”

“我欲以嘉言善评重振世风,故专彰其美。”

“若十人之中能劝化其五,便不负这番苦心。”

“使君子自勉,令正气长存,有何不可?”

问者默然。

建安十五年,周瑜欲取西川,猝逝巴丘。

庞统扶灵至江东,返程时,陆绩、顾劭等名士皆来相送——吴人皆知他雅好人物品评。

庞统明白众人前来送行的用意,便对三人说道:”陆绩似劣马,身负奇力,有非凡之能;顾劭如笨牛,步履虽缓,然耐力过人,可负重远行。”

听闻此言,三人皆欢喜不已,向庞统说道:”倘若有朝一日天下安定,愿与君共论天下才俊。”语毕,三人恋恋不舍地告辞离去。

行至途中,随从忍不住问道:”先生以为,陆绩较顾劭更为出色吗?”庞统笑答:”劣马虽精,仅能载一人;笨牛虽慢,却能长途跋涉,负重更是远超一骑之载。”

后来顾劭专程拜访庞统,问道:”先生善于识人,敢问在下与先生相比,孰优孰劣?”庞统笑言:”若论修身养性、品评人物,我不及君;但为君主运筹帷幄,献计献策,我或许略胜一筹。”顾劭听后深以为然,与庞统的交情愈发深厚。

时值刘备向孙权借得南郡,顺势占据荆州,自封荆州牧。庞统前来投奔,刘备因其相貌 ** ,仅委以耒阳县令之职。庞统在任期间疏于政务,终被免官。后经鲁肃推荐,称其乃经世之才;诸葛亮亦言其才具非凡,刘备这才重新起用庞统。经过长谈,刘备方知庞统确有真才实学,遂任命其为治中,不久又擢升为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同列。

画面一转,荆州牧刘表正紧锁眉头:”东吴周瑜?我荆州怎会落入此人之手?此前究竟发生过什么变故?”他心中涌起阵阵忧虑。

此时,楚云的声音再度回荡。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前来邀请刘备共赴益州抵御汉中张鲁势力。**暗中向刘备献策,指出刘璋才能平庸,建议借机夺取益州。然而刘备始终犹豫不决,难下决断。

庞 ** 自进谏道:”主公,荆州历经战火已成焦土,人才凋零、物资匮乏。况且东有孙权虎视,北有曹操压境,在此夹缝中实难展抱负。益州拥有百万户民,土地肥沃物产丰饶,若能以此为基业,必可成就大业。”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