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文学
一个专业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2章

李副厂长那几句看似随口的表扬,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子,在三食堂内部漾开了层层涟漪。何雨柱能明显感觉到,同事们看他的眼神愈发不同。以前是带着几分戏谑和“惹不起躲得起”的疏离,如今则多了审视、好奇,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讨好。连一向喜欢阴阳怪气的胖子,见了他也规规矩矩喊一声“何师傅”,不敢再炸刺。

这股风也吹到了食堂主任王主任耳中。王主任为人古板,但对工作极其负责。他仔细考察了几天,发现三食堂的卫生状况确实焕然一新。灶台不见油污,地面干燥洁净,食材码放井井有条,连抹布都叠得方方正正,挂在通风处。工人们打饭时议论饭菜味道好、分量足的声音也传到了他这里。

这天刚上班,王主任就把何雨柱叫到了办公室。

“雨柱啊,坐。”王主任指了指对面的椅子,语气比以往温和许多,“最近三食堂的工作,你费心了。卫生、饭菜质量,还有工人的反馈,我都看到了,很好。”

何雨柱欠了欠身,态度恭敬:“主任,这都是我应该做的。食堂干净,大家干活也舒心,工人同志吃得好,才对得起咱们这身工作服。”

王主任满意地点点头,他就欣赏这种踏实肯干的态度。“嗯,有这个觉悟很好。经过厂里研究决定,正式任命你为第三食堂的组长,主要负责后厨的生产安排、卫生管理和菜品质量把关。希望你戒骄戒躁,继续努力,把三食堂打造成咱们轧钢厂的标杆!”

虽然早有预料,但正式任命下来,何雨柱心中还是一定。食堂组长,算是个最基层的小管事,没什么级别,但有了具体职责和名分,他推行各项措施就更名正言顺了。

“谢谢主任和厂里的信任!我一定尽全力把工作做好,绝不辜负领导的期望!”何雨柱站起身,语气郑重地表态。

消息很快传开。马华是真心为何雨柱高兴,干活更卖力了。其他帮厨和学徒也纷纷过来道贺,态度热络。胖子混在人群里,脸上堆着笑,眼神却有些复杂。

何雨柱没有沉浸在升职的喜悦中,他立刻着手,以组长的身份,开始更系统化地整顿三食堂。

第一把火,立规矩,严抓卫生。

他召集后厨所有人开了个小会,没有高高在上的训话,而是条理清晰地列出了几条新规:

分区负责制: 将后厨划分为灶台区、洗菜区、切配区、储物区等,每个区域指定专人负责,每日下班前必须清理干净,经他或马华检查合格后方可离开。

个人卫生: 上岗前必须洗手,穿戴干净的工作服、帽子。严禁在操作间吸烟、吐痰。

食材管理: 不同类食材分类、离地、上架存放,定期检查,防止霉变、鼠患。严格执行“先进先出”原则,避免浪费。

器具清洁: 所有锅具、刀具、案板使用后必须彻底清洗消毒,抹布区分用途,定期用开水煮烫。

这些规矩在后世看来是基本操作,但在五十年代末的工厂食堂,却算得上精细化管理了。起初有人嫌麻烦,嘀咕“穷讲究”,但何雨柱态度坚决,亲自带头示范,并让马华负责日常监督。他检查起来毫不留情面,角落里有片菜叶没扫,扣当天卫生分;抹布有异味,立刻责令重洗。几次下来,再加上他组长身份和李副厂长看重的隐形光环,众人渐渐习惯了这套新规矩。

第二把火,定标准,杜绝抖勺。

针对打菜窗口这个最容易引发矛盾的地方,何雨柱制定了明确的打菜标准。他用食堂废弃的饭盒,分别盛装了标准分量的菜、汤、主食,摆在窗口内侧,要求所有打菜人员参照执行,确保分量统一。他明确规定,严禁抖勺,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每天固定在一个窗口打菜,手腕稳如磐石,每一勺都分量十足。工人们很快发现,在三食堂打饭,不用担心看人下菜碟,也不用担心“手抖大师”,分量实在,味道还好。口碑迅速发酵,一到饭点,三食堂窗口前的队伍总是最长。

其他食堂的负责人听到风声,有的不屑,有的好奇,也有的感到了压力。甚至有一食堂和二食堂的工人,想办法溜到三食堂来打饭,被自己食堂主任发现后,还闹出点小矛盾。

第三把火,提质量,巧用空间。

在狠抓卫生和分量的同时,何雨柱对菜品质量的要求也没有放松。他利用组长身份,可以更合理地安排食材的使用,减少不必要的损耗。更重要的是,他拥有了更多接触和后厨用水、以及一些“试验”性质小灶的机会。

他不再像第一次那样冒险直接用空间鱼,而是更加隐蔽。每天清晨,他会最早到食堂,将食堂储备的日常用水的大水缸里,悄悄混入一定比例的灵池水。这些水用于洗菜、煮汤、和面,虽然稀释后效果不如直接使用明显,但日积月累,三食堂的饭菜味道就是比其他食堂更胜一筹。普通的白菜豆腐汤,喝起来都格外鲜甜;馒头蒸出来也格外暄软。

他还偶尔会以“研究新菜式、提升大锅菜口味”为名,利用休息时间,用一些计划外的边角料(比如猪骨、鸡架,或者他自己从空间拿出的少量非敏感食材如豆芽、普通河鲜),做一些小份的改良菜,请王主任、厨师长甚至偶尔来“视察”的李副厂长品尝。这些菜因为用料“合规”,加上空间水的神奇效果和何雨柱的精湛手艺,每次都让领导赞不绝口,也进一步巩固了他“肯钻研、手艺好”的形象。

一个月下来,三食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窗明几净,秩序井然,饭菜口碑在全厂数一数二。厂工会甚至派人来做了次调研,准备将三食堂树立为“卫生先进、服务模范”的典型,在全厂推广经验。

王主任脸上有光,对何雨柱更加倚重。李副厂长下来检查工作的次数也明显增多,每次看到三食堂的红火景象,都对何雨柱投去赞许的目光,私下里还暗示,好好干,食堂副主任的位置空出来,不是没可能。

这一天下班,何雨柱推着自行车走出厂门,夕阳将他身影拉得老长。他回头望了望炊烟袅袅的食堂方向,心中并无多少得意,只有计划一步步实现的踏实感。

卫生标杆立起来了,组长位置坐稳了,领导关系初步打通了。这为他带来了更稳定的收入(多了几块钱岗位津贴),以及更宽松的工作环境(可以更自由地安排时间,方便他偶尔“外出”)。

但这些都是明面上的。暗地里,他的空间发展计划也在同步推进。利用休息日和一些零碎时间,他多次“光顾”西海,空间水池里囤积的各类河鲜已相当可观。他也通过不同渠道,零零散散地收集到了一些玉米、小麦、白菜、萝卜等常见作物的种子,并在空间黑土地上开辟出几块试验田,利用时间加速,已经成功收获了一茬,粮食储备初步建立。

更重要的是,通过几次在黑市边缘的试探,他用几条空间出产的肥鱼,成功换到了一些现金和全国粮票,甚至还有一个品相不错的清中期民窑青花碗。这证明了他的思路是可行的,空间产出的价值远超想象。

“根基算是初步扎下了。”何雨柱蹬上自行车,朝着南锣鼓巷的方向驶去。风吹拂着他略显单薄的衣襟,他却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下一步,是该考虑如何更安全、更高效地将空间的产出,转化为实实在在改善生活的资源和未来发展的资本了。同时,院里那些人和事,也该更主动地去应对,不能再被动防守了。比如,贾家似乎又快断粮了,贾张氏看他的眼神,又开始冒绿光了。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