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文学
一个专业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2章

省委书记视察的通知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阜县政坛激起了层层涟漪。各部门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整个县政府笼罩在一种既兴奋又紧张的氛围中。

清晨六点,天还未亮,县政府大楼已经灯火通明。李清提前来到办公室,桌上已经堆满了各部门报送的准备工作汇报材料。他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开始仔细审阅。

“李县长,您这么早就来了?”办公室主任张明远推门进来,脸上带着惊讶。

“睡不着啊。”李清苦笑一声,”老张,视察方案调整得怎么样了?”

张明远面露难色:”按照您的要求,我们把那些’盆景’点都撤了,增加了几个困难企业和贫困村。但是…有些同志不太理解,觉得这是在自曝家丑。”

李清放下手中的材料,正色道:”老张,我们不是为了展示而展示。省委书记下来调研,是要了解真实情况,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如果只让他看好的,那些实际困难什么时候才能解决?”

“我明白您的意思,但是…”张明远欲言又止,”我听说市里有些领导对这个方案很不满意,认为这是故意给阜县抹黑。”

李清沉默片刻。这些年来,他深知官场上的一些潜规则:领导视察就是要看成绩、看亮点,问题要藏着掖着。但他偏偏不信这个邪。

“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就按这个方案准备。”李清坚定地说,”出了问题我负责。”

张明远叹了口气,点点头出去了。

上午八点,召开第一次协调会。会议室里坐满了各相关部门负责人,气氛有些微妙。

“李县长,我觉得还是应该多安排一些亮点工程。”分管城建的副局长首先发言,”省委书记难得来一次,应该让他看到我们阜县最好的的一面。”

“是啊,”马上有人附和,”特别是开发区那几个新项目,都是您来了以后才引进的,正好展示一下成绩。”

李清环视会场,注意到有几个人眼神闪烁,似乎另有所想。他心中了然,这些人大都是前任县长提拔的干部,对他的改革措施一直阳奉阴违。

“各位的好意我心领了。”李清平静地说,”但是请大家想一想,如果只让领导看好的,那些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怎么办?开发区是发展得不错,但城关镇的老国企职工还在为温饱发愁,这些就不该让领导知道吗?”

会场一片寂静。这时,副县长赵建国开口了:”我支持李县长的意见。咱们不能只报喜不报忧,那样对不起老百姓。”

有了赵建国的支持,会场的气氛开始转变。最终,方案获得通过,但李清能感觉到,暗中的阻力远未消除。

散会后,赵建国特意留下:”李县长,有件事得提醒您。我听说有人准备在视察期间搞些小动作,您得多加小心。”

李清点点头:”谢谢赵县长,我已经有所耳闻。”

回到办公室,李清陷入沉思。这次视察,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场考验。他想起三年前刚来阜县时的情景,那时的他满怀理想,却对基层的复杂性知之甚少。

这些年来,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开发区土地整理、国有企业改制、行政审批改革…每一项都让一些既得利益者感到不满。

“县长,有您的快递。”秘书小张拿着一份文件进来,脸色有些奇怪。

李清接过文件,发现是一封匿名信。信中罗列了他在河湾乡工作时的所谓”问题”,威胁他如果不在某些事情上让步,就会在视察时让省委书记知道。

李清冷笑一声,将信扔进碎纸机。这样的威胁他见得太多了。

“县长,要不要查一下是谁…”小张担忧地问。

“不用了。”李清摆摆手,”这种时候,越理会他们越来劲。我们做好自己的事就行。”

下午,李清决定亲自去几个准备视察的点看看。第一站是城关镇老工业区。

这里的厂房大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如今已经破败不堪。由于产业转型,许多企业停产,大量工人下岗。

“李县长,您怎么来了?”镇党委书记老马匆忙迎上来。

“来看看准备情况。”李清说着,走进一间破旧的厂房。

厂房内,几位老工人正在整修设备。看到李清进来,他们都围了过来。

“李县长,听说大领导要来?”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师傅问,”能不能帮我们反映反映情况?厂子都快撑不下去了。”

李清看着老师傅粗糙的双手和期盼的眼神,心中一阵酸楚。这些老工人为国家奉献了一辈子,如今却面临生活的困境。

“老师傅放心,我一定把大家的情况如实向领导反映。”李清郑重承诺。

离开工业区,李清又去了西山乡的几个贫困村。这里的条件更差,许多村民还住在破旧的土坯房里。

在一所乡村小学,李清看到孩子们在寒冷的教室里上课,窗户用塑料布封着,墙体有多处裂缝。他的心情更加沉重。

“李县长,我们多次打报告申请维修资金,但总是石沉大海。”校长无奈地说,”眼看就要到寒冬了,真担心孩子们挨冻。”

李清当即指示随行人员:”立即协调资金,先解决学校的取暖问题。不能让孩子们受冻。”

傍晚回到办公室,李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拿起笔,在视察方案上又做了几处修改,增加了更多反映实际困难的内容。

这时,电话响了。是市委副秘书长打来的。

“李清同志,听说你们准备的视察方案有些调整?”对方的语气不太友善,”市领导的意思,还是要多展示亮点嘛。毕竟省委书记难得来一次…”

李清平静地回答:”感谢领导关心。我们认为应该让省委书记看到真实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阜县发展。”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然后说:”好吧,既然你们坚持。不过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搞得太过。”

挂掉电话,李清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更大的压力还在后面。

果然,第二天一早,各种麻烦接踵而至。

先是财政局报告,原本答应下拨的几笔资金突然被市里卡住了;然后是几个原本答应参加视察活动的企业老板突然变卦,说是有急事要处理。

最麻烦的是,开始有谣言在县城流传,说李清为了突出个人政绩,故意把阜县说得一团糟,好向省里多要钱。

“县长,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赵建国忧心忡忡地说,”视察还没开始,就这么多麻烦。”

李清却显得很镇定:”这些都是预料之中的。他们越是这样,越说明我们做对了。”

尽管如此,李清还是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他让宣传部门加强舆论引导,同时亲自给一些企业家打电话,说服他们支持视察工作。

晚上,李清又接到一个意外电话。是他在省党校学习时的一位同学,现在在省委办公厅工作。

“李清,听说你们那儿有点不太平?”同学压低声音说,”我听说有人给省里写匿名信,反映你的问题。虽然领导没当回事,但你得小心点。”

李清表示感谢,但并没有太在意。这些年来,他行得正坐得直,不怕别人说三道四。

视察前三天,各项准备工作进入最后阶段。李清几乎天天熬夜,亲自审核每一个细节。

这天深夜,他正在办公室修改汇报材料,突然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

“清儿,听说你要接待大领导?”母亲的声音带着担忧,”我听说有些人要对你不利,你可要小心啊。”

李清心里一暖,宽慰道:”妈,您别担心。儿子做事对得起良心,不怕别人使绊子。”

母亲叹了口气:”官场上的事妈不懂,但知道你性子直,容易得罪人。总之要多加小心。”

挂掉电话,李清站在窗前,望着夜色中的阜县城。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如今在他的治理下面临着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他都要坚持走下去。

就在这时,手机收到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李县长,视察期间最好安分点,否则别怪我们不客气。”

李清冷笑一声,删除了短信。他知道,这场较量才刚刚开始。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