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文学
一个专业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3章

夏末的阳光洒在红旗生产大队的田野上,刚收割完小麦的土地还留着金黄的麦茬,空气中弥漫着新翻泥土的清香。林晚秋站在合作社的田埂上,手里拿着刚从实验田带回的小麦种子,身后跟着二十多个来自周边村子的农户,他们都是听说红旗合作社要搞“高产示范田”,特意赶来学习的。

“晚秋,你说的这个‘抗逆小麦新品种’,真能在咱们这旱地种?”来自西坡村的刘大叔忍不住问,他手里攥着一把普通小麦种子,跟林晚秋手里的种子比了比,“看着也没多大差别啊。”

林晚秋笑着把种子递到他手里:“刘大叔,您摸摸看,这品种的种子颗粒更饱满,种皮也厚,能锁住更多水分,就算遇到旱天,发芽率也能保持在90%以上。而且它的根系比普通小麦发达,能扎到地下两米深,就算表层土干了,也能吸收深层的水分。”

她一边说,一边蹲下身,用树枝在田埂上画了个简易的根系图:“您看,普通小麦的根系大概就这么深,遇到旱年就吸不到水;但这个新品种的根系能扎得更深,去年我们在实验田试种,遇到两个月没下雨,亩产还能达到一千一百斤,比普通小麦高了三百多斤。”

农户们凑过来看图纸,又拿起种子仔细观察,议论声渐渐热烈起来。东河村的张婶拉着林晚秋的手:“晚秋,要是这品种真能高产,我们村也想种,你能帮我们指导指导不?”

“当然能!”林晚秋点头,“这次我们合作社专门划出五十亩地做示范田,就种这个抗逆小麦品种,还会用咱们从农科所学来的‘测土配方施肥法’。从今天开始,只要大家想来学,随时都能来,我每天都会在示范田这边。”

话音刚落,人群里就响起了掌声。林晚秋看着大家期待的眼神,心里也满是干劲——这是她毕业后的第一个大计划,不仅要让合作社的产量再上一个台阶,还要把先进的种植技术推广到周边村子,让更多农户受益。

回到合作社办公室,林晚秋打开系统面板,看着上面的“农业技术推广”任务,心里一阵欣慰。自从大学毕业回来,系统就更新了新的主线任务,要求她“建立县级农业示范基地,推广3项以上先进农业技术”,现在示范田的计划已经启动,任务也完成了一半。

“晚秋,县农科所的张研究员来了,还带了两台新的土壤检测仪器!”林卫东快步跑进来,脸上满是兴奋,“说是专门给咱们示范田用的,能测土壤里的氮、磷、钾含量,还能测pH值!”

林晚秋连忙跟着林卫东出去,果然看到张研究员站在院子里,身边放着两个银色的仪器箱。“张老师,您怎么来了?还带这么贵重的仪器!”林晚秋走上前,惊喜地说。

张研究员笑着拍了拍仪器箱:“我这是来给你们送‘武器’的!你们的示范田是咱们地区的重点项目,农科所肯定要支持。这两台土壤检测仪,一台给你们用,另一台放在你们的技术推广站,方便周边农户来检测土壤。”

说着,张研究员打开仪器箱,拿出一台巴掌大的仪器,手把手教林晚秋使用:“你看,把土壤样本放进这个卡槽里,按一下这个按钮,等三分钟就能出结果,上面会显示氮、磷、钾的含量和土壤酸碱度,到时候根据结果配肥料,精准又省钱。”

林晚秋认真地学着,很快就掌握了操作方法。她拿着仪器去示范田取了土样,检测结果显示土壤氮含量偏低,磷含量适中,钾含量不足。“按照这个结果,咱们每亩地要施二十斤尿素补充氮,再施十五斤钾肥,这样就能满足小麦生长的需求了。”林晚秋看着检测报告,对围过来的社员们说。

社员们都很惊讶:“以前施肥都是凭经验,没想到现在还能这么精准,真是长见识了!”

接下来的几天,示范田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林晚秋带着社员们翻地、测土、配肥,还邀请张研究员来给大家上课,讲解小麦的播种密度、播种深度和田间管理要点。周边村子的农户也经常来观摩,有的还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遇到不懂的就问,林晚秋都耐心地一一解答。

播种那天,示范田里热闹非凡。县领导也来了,还带来了电视台的记者,要给合作社的示范田做报道。林晚秋穿着胶鞋,手里拿着播种机,亲自示范如何调整播种密度:“大家看,这个品种的小麦分蘖能力强,播种密度不能太大,每亩播二十五斤种子正好,行距保持二十厘米,这样通风好,还能减少病虫害。”

随着播种机的轰鸣声响起,种子均匀地撒在土壤里,覆盖上一层薄土。记者跟在旁边拍摄,还采访了林晚秋:“林社长,请问你们为什么要搞这个示范田?对周边农户有什么帮助?”

林晚秋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我们搞示范田,就是想把好品种、好技术展示给大家看,让大家亲眼看到科学种植的好处。以后不管是哪个村子的农户,只要想种这个品种,我们都免费提供技术指导,还帮大家联系种子和肥料,让大家都能种出高产粮,多赚钱!”

报道播出后,合作社的示范田名气更大了,周边十几个村子的农户都来咨询,有的还签订了技术指导协议。林晚秋干脆在合作社里成立了“技术推广小组”,成员有合作社的骨干社员,还有从农科所请来的技术员,专门负责给农户们提供指导。

转眼到了冬天,小麦已经长到了半尺高,绿油油的一片,看着就让人欢喜。但天公不作美,连续半个月没下雨,土壤都干裂了,周边村子的小麦有的已经开始发黄。农户们都很着急,纷纷来合作社找林晚秋求助。

林晚秋立刻带着技术推广小组去田里查看,发现普通小麦的叶片已经开始卷曲,而示范田的抗逆小麦虽然也受了点影响,但叶片还是翠绿的。“大家别着急,咱们现在要做的是‘镇压保墒’,用石磙把麦田压一遍,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还能让小麦根系更好地接触土壤,吸收水分。”林晚秋对农户们说。

她一边说,一边示范如何操作石磙,还安排技术推广小组的成员去各个村子指导。林卫东带着几个社员,拉着石磙在周边村子的麦田里忙活,一天下来,手都磨出了水泡,但看到农户们感激的眼神,心里却很满足。

几天后,终于下了一场小雨,麦田里的小麦又恢复了生机。西坡村的刘大叔特意来合作社道谢:“晚秋,多亏了你,不然我家的小麦就完了!现在我家的小麦长得比以前还好,真是太谢谢你了!”

林晚秋笑着说:“刘大叔,不用谢,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等明年小麦丰收了,咱们再一起总结经验,把技术推广给更多人。”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第二年夏天,示范田的小麦迎来了丰收。金黄的麦穗压弯了麦秆,收割机在田里穿梭,轰鸣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县农科所的技术员来测产,结果显示示范田的小麦亩产达到了一千三百五十斤,比普通小麦高出了四百多斤!

消息传开后,周边村子的农户都轰动了,纷纷来合作社订购抗逆小麦种子,还有的直接申请加入合作社。林晚秋趁机扩大了合作社的规模,吸纳了周边五个村子的一百多户农户入社,合作社的种植面积达到了五百多亩,还被县里评为“县级农业示范基地”。

示范基地的成功,让林晚秋更加坚定了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的决心。她又从系统商城里兑换了一批“早熟玉米种子”,这种玉米比普通玉米早熟二十天,还能抗病虫害,适合跟小麦轮作,提高土地利用率。

她在合作社里召开了玉米种植培训会,邀请了华北农业大学的李教授来给大家讲课。李教授详细讲解了玉米的种植技术,还带来了一些玉米病虫害的标本,教大家如何识别和防治。农户们都听得很认真,有的还拿着标本仔细观察,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播种玉米的时候,林晚秋又推出了“托管服务”——对于家里劳动力少的农户,合作社可以帮忙播种、施肥、收割,农户只需要支付少量的服务费。这个服务一推出,就受到了农户们的欢迎,有三十多户农户签订了托管协议。

林晚秋还利用空闲时间,在合作社里建了一个“农产品展销点”,把合作社种植的小麦、玉米、棉花,还有加工的槐菊清润茶、腌白菜罐头都放在展销点里销售。她还联系了县城的超市和餐馆,跟他们签订了供货协议,让合作社的农产品能直接走进县城的千家万户。

有一次,县城的一家大型超市负责人来合作社考察,看到合作社的农产品品质好,价格也合理,当即跟合作社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每月采购五千斤小麦、三千斤玉米和一千斤槐菊清润茶。这个协议的签订,让合作社的农产品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社员们的收入也有了保障。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越来越好,林晚秋也没有忘记回馈家乡。她在村里建了一个“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免费给农户们培训农业技术,还邀请专家来上课。她还设立了“奖学金”,资助村里考上大学的学生,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将来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

村里的李小明考上了华北农业大学,林晚秋特意给了他一千块钱的奖学金,还写信给母校的老师,让他们多照顾李小明。李小明感动地说:“晚秋姐,谢谢你的帮助,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农业技术,将来回来跟你一起建设家乡!”

林晚秋看着李小明充满希望的眼神,心里满是欣慰。她知道,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能带动更多人关注农业、投身农业,家乡的土地就会越来越富饶,农民的日子也会越来越红火。

这天晚上,林晚秋坐在书桌前,看着合作社的账本,脸上满是笑容。这一年,合作社的总收入达到了二十多万元,社员们的人均分红比去年增加了三千多块,不少社员都盖了新瓦房,买了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电。

她打开系统面板,看到主线任务“建立县级农业示范基地,推广3项以上先进农业技术”已经完成,系统奖励了她“超级有机肥料配方”和“智能灌溉系统设计图”。看着这些奖励,林晚秋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她要利用这些奖励,进一步改良土壤,提高作物产量,还要把智能灌溉系统引进来,让合作社的种植更加科学化、智能化。

窗外,月光洒在田野上,一片宁静祥和。林晚秋知道,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她有信心,在系统的帮助下,在家人和社员们的支持下,她一定能带领更多的农户致富,让这片黄土地绽放出更灿烂的光芒,让更多的农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